来源:国家民委微信公众号
2025-08-06 20:065月1日,喜剧表演《林家有喜》在云南昭通古城欢乐开场。游客们跟着迎亲队伍一起欢呼,仿佛就是喜宴的宾客,沉浸式感受这场古代婚礼的快乐。整场表演不仅为昭通古城注入活力,更让“遇见昭通·我在古城等你”主题系列活动引爆网络。
昭通古城火爆的文旅活动,正是昭通市创新“文化+旅游”模式、解锁“体验式”旅游的新探索。“我们坚持‘融’的导向,创新文旅融合模式,不断擦亮民族团结‘最亮丽的底色’。”昭通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民宗局局长杨廷光表示,通过旅游促“三交”,让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借鉴、情感上相互亲近,在润物细无声中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旅居促“三交”:
体验“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碧波荡漾的高峡平湖,雄伟壮观的白鹤滩水电站,承载千年底蕴的堂琅文化,婉转悠扬的山歌民谣……今年“五一”假期,昭通市巧家县文旅市场火力全开,以独特的魅力吸引八方来客。
漫步滨江公园旁的小吃街区,烟火气息扑面而来——巧家小碗红糖甜香醇厚,凉粉、卷粉、炸洋芋香气诱人,各类特色美食摊位前排起了队伍。
“这里独有的城市韵味让我陶醉,心情特别舒畅。我准备在巧家县多待几天,好好享受湖滨的美景。”来自湖南的游客陈磊说。
在拔河比赛活动中,现场加油声震天,北门滨江公园变身欢乐的海洋;在山歌大赛暨民族团结文旅推广活动中,一首首山歌唱响民族风情;“酷动杯”中国象棋冠军赛现场,棋手们在楚河汉界间博弈……以赛为媒,巧家县奏响文旅融合“交响曲”。
“精彩纷呈的赛事活动,不仅提升了城市文化氛围,而且带动了周边餐饮、住宿等消费,旅游经济成为巧家县发展的一张亮丽名片。”巧家县文旅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黄通富说。
近年来,巧家县紧扣“金沙江畔·水韵巧家”旅游城市形象定位,持续完善旅游业态。滨江生态景区晋升国家3A级旅游景区,巧家县最南端的蒙姑镇已有康养旅居1号基地、6个房车营地投入使用。
“巧家县风景漂亮、气候宜人,尤其是当地人热情好客,旅游服务体验感也不错。”来自新疆喀什的游客王先生说,他带着老伴自驾游全国,看到网友说“巧家适合自驾游,房车营地好”,便赶到这里感受一下。
“我们以滨江休闲运动生态廊道和房车营地为载体,以旅促融、以文聚心,创新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巧家县民宗局副局长潘其丽说,如今的巧家县,正以宜居、宜业、宜游的崭新姿态,为游客带来“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的独特体验,在文旅融合发展的道路上大步前行。
“这里太适合避暑了,我们每年暑期都会带孩子过来住上两个月。这里的吃、住、行、玩都很方便,也很有特色。”来自四川旅居的陈女士说。
傍晚的昭通市昭阳区省耕公园环湖路上,商贩云集,各种特色小吃、农特产品琳琅满目,周围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广场上,不同风格的广场舞交相辉映,小朋友分享着各自的玩具,音乐旋律、商贩叫卖、孩童嬉戏、歌舞灵动、灯光斑斓,好一幅和谐幸福的画卷。
近年来,昭通市发挥避暑、避寒气候优势,大力发展旅居业态,健全旅居服务体系。今年昭通市委、市政府出台了《旅居昭通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游客到昭避暑旅游服务管理二十条措施》,不断扩大昭通旅居舒适度、吸引力和影响力。2025年7月以来,全国累计到昭通市避暑的游客达274.49万人,实现旅游总花费31.48亿元。
“我们立足昭通资源禀赋加强旅居服务体系建设,让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到昭通体验‘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游客与昭通各民族交融共居,既促进昭通旅游产业发展,更让旅游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平台。”昭通市文旅局副局长文君鹛说。
▲7月19日晚,昭通水富市西部大峡谷温泉景区华灯璀璨、鼓乐喧天,被誉为“东方狂欢节”的火把节活动拉开帷幕,吸引了各地游客共赴这场夏日狂欢盛宴。图源:云南日报
昭通市还依托苗族花山节、彝族火把节等传统民族节日,举办民族团结主题晚会、共跳民族舞活动等,将党的民族政策融入节庆活动、文艺演出、体育赛事,在文旅活动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5月28日,2025年苗族花山节在鲁甸县水磨镇火烧寨开幕,当地群众身着传统服饰,用“拦门酒”仪式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5月30日至6月1日,永善县在云上马楠景区举办2025年花山节系列活动,吸引省内外游客齐聚云上草原。这两场活动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主题,展示了昭通市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资源、以文旅活动传承发展民族节庆的成果。
“我们不断赋予民族节庆新功能、新内涵,将其打造成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载体,发挥了‘过节即宣传、参与即教育’的作用。”杨廷光说。
“文化+旅游”新探索:
奏响民族团结进步的文旅之音
“党是最亮的太阳,党是最蓝的天空,党是最宽的江河。党恩在我心中,党情记我心头……”在永善县马楠苗族彝族乡的乡村文化服务中心,57岁的乡文化干部朱显光正在教村民们演唱他自己创作的歌曲《苗家心向党》。
▲ 永善县马楠乡文化干部朱显光(左二)带领队员们表演芦笙舞。孙文振 摄
“通过演唱更加坚定了我和乡亲们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信心和决心。”朱显光说,他从小喜爱文艺,2014年来到文化服务中心工作。多年来,他一直坚持歌曲创作,先后写了《迎宾酒曲》《左邻右舍》等60多首歌曲;教授各族群众跳芦笙舞,成立了100多人的芦笙歌舞文艺队,创新传承民族文化。
“文艺队不仅和兄弟乡镇文艺团体开展文化交流活动,还会把自编自演的节目带给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展现大家的精气神。”马楠乡党委委员、宣传委员管继琴说。
“我们在‘文化+旅游’的探索与实践中,重点打造了‘乌蒙石榴红’品牌工程。”永善县委统战部部长阙云勇介绍,永善县通过开展乌蒙石榴红宣讲团“百场宣讲”、“乌蒙石榴红·同心共筑梦”巡回演出等活动,以接地气的宣讲活动和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奏响民族团结进步的文旅之音。
豆沙关五尺道景区,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昭通市盐津县的大地上。五尺道景区位于豆沙镇辖区内,曾是中原入滇的交通要隘,境内五尺道(盐津段)是古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有“锁钥南滇”“咽喉西蜀”之誉。
山间铃响马帮来——由千万匹马留下的243个马蹄印清晰可辨,其中有39个马蹄印深度达十几厘米……豆沙关的五尺道遗迹全长约350米,宽约1.7米,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秦五尺道上保留最长、最完好、马蹄印记最多的古驿道遗迹,展示着一代代马帮的聚散浮沉和古道历经的风霜。
位于豆沙关山路西侧崖壁上的唐袁滋题记摩崖石刻,记载着唐与南诏友好关系的史实,与大理“南诏德化碑”犹如“姊妹篇”,共同见证了中原与边疆是一家的大一统史实。“在豆沙关,观音阁、僰人悬棺、五尺道、石门关、豆沙镇等古迹遗迹,向游客讲述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程。”盐津县民宗局副局长李敏说。
昭通市立足豆沙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充分挖掘各民族“三交”史实,采取“文旅融合+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模式,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我们组织开展了‘挖掘豆沙关历史文化资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研究,举办了书法美术摄影展等活动,引导各族群众增进‘五个共同’。”杨廷光说。
▲“乌蒙石榴红·同心共筑梦”巡回演出现场。孙文振 摄
如何让历史“活”起来?6月19日,昭通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审议通过《昭通古城整体策划运营方案》,确立以“南丝路千古情·昭通烟火明”为文旅定位,全力打造继大理、丽江之后,云南文旅的“第三张名片”,目标直指“全国影响力旅游目的地”。
“我们将践行‘让历史活在当下’的理念,通过‘文化为魂、商业赋能、旅游引流’三位一体活化策略,深挖文化基因、重构场景体验、培育经营生态,专项扶持老字号、特色民宿、餐饮等核心业态,并融入智慧导览、沉浸式体验等数字科技,重现‘昭明通达’盛景。”昭通市副市长马洪旗说,首期示范区预计2026年开放,届时将完整呈现古城保护与活化创新成果,使之成为滇东北文旅的新地标。
来源:中国民族报 国家民委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