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理 论丨昭通市汛期监测预警与群众转移避险的对策思考

 2025-08-06 09:52  来源:昭通新闻网

今年以来,全市降水明显偏多,多地出现大雨、暴雨、特大暴雨,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当前正值主汛期,全市防汛减灾形势依然较为严峻,提升防汛救灾能力刻不容缓。要重点围绕“通、智、快、实”四个维度,全力推动预警信息精准直达、风险研判及时科学、应急响应高效联动、转移避险稳妥有序,全面提升防汛减灾救灾工作实效。

一、坚持以“通”筑基,全面提升预报预警的及时性与穿透力

(一)统筹联动,让信息“联得通”。强化数据整合。由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牵头统筹,整合历史灾情、实时监测、基础地理信息等数据资源,建立跨部门、跨地域的标准化灾害数据库,健全自然资源、水文、气象等部门的监测数据共享联动机制,确保数据互通共享。增设监测站点。组织乡村干部开展“拉网式”排查,全面摸清监测站点分布情况,按实际需求增设站点,全面织密监测网。

(二)靶向推送,让预警“传得透”。突出重点区域。严格执行近期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强化汛期施工工地安全管理的紧急通知要求,聚焦汛期施工工地,全面开展野外施工工程汛期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做到底数清、不漏管、不失控。主管部门要加强安全指导,督促在建工程落实安全度汛措施,畅通与工地防汛责任人的预警渠道,确保施工人员安全。保障高风险区。为高风险偏远乡村组配备对讲机、卫星电话、无人机等设备,辅以敲锣打鼓、流动喇叭等传统方式,打通预警“最后一公里”。叫应特殊群体。面向独居老人、留守儿童等特殊人群建立健全“一对一”包保责任机制,通过村、组干部和网格员上门告知等方式,消除预警信息盲点。

(三)夯实网格,让防线“筑得牢”。提升监测能力。定期对地灾监测员和网格员开展培训,通过“线上学习+实地演练”提升风险识别能力;积极推广基层智能监测工具应用,加强监测设备日常巡查,确保日常微观险情线索及时上报并纳入研判体系。建立信息反馈机制。畅通村民报险信息渠道,乡、村两级组织力量进行现场核查,并协调专业机构进行分析研判,形成“群众报险、基层核险、专业判险”工作闭环。设立奖励机制。对成功预警重大隐患的个人,根据地方实际予以奖励,广泛宣传个人先进事迹,增强基层干部和群众的防灾预警意识。

二、以“智”赋能,全面提高灾情研判的精准性与前瞻性

(一)智能监测,精准预警。建立健全现代防汛救灾管理系统。运用气象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和移动终端监测等技术,构建覆盖空中、地面、地下的立体化应急监测矩阵,全方位监测雨情、水情分布和蔓延情况,动态更新风险地图,明确隐患点与风险区域,为防汛决策提供智能化、可视化的数据支撑。开发完善预警响应平台。依托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和生物识别技术,实现与网格员、监测员终端的高效联动,确保预警信息直达个人,形成“预警—叫应—核查—反馈—响应”闭环,实现通信薄弱区域信息高效传递。

(二)智慧研判,主动防控。构建科学高效的会商机制,健全完善防汛工作会商制度、规范会商流程,在防汛关键期常态化开展会商研判,分析研判防汛减灾预报预警,推动灾后评估成果转化。运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提前识别灾害发生概率、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精准锁定高风险区域,组织群众提前避险转移,切实做到风险早识别、预警速下达、隐患快处置。

(三)智囊助力,补齐短板。组建专家团队。加强与地质勘查机构、科研院所及水文、气象、应急管理等领域专家的合作交流,组建覆盖各类灾害风险的专业团队,汛前对全市重大风险隐患点开展专项评估,为抢险预案制定提供技术咨询。推行“专家带骨干”结对培养模式。组织开展业务培训,通过案例教学和现场实操提升干部风险研判处置水平,并加强与高校合作,引进智能监测、风险预警、应急处置等先进技术,培养一支带不走的防汛救灾专业人才队伍。

三、以“快”为要,全面强化应急响应的有效性与联动性

(一)快速启动响应,让指令“下得快”。细化标准。制定详细的应急响应启动标准,按预警级别明确响应措施,压实各级响应责任,确保各级指挥机构快速执行预案。加强约束。建立响应效率评估机制,对响应迟缓的单位和个人及时依法依规追责问责,倒逼责任落实,坚决杜绝迟缓拖延现象,保障应急指令高效执行。

(二)高效调配资源,让力量“聚得快”。各级干部主动担当筑牢防汛“主心骨”。县、乡、村干部靠前指挥,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严禁饮酒、脱岗离岗,确保深夜突发险情迅速响应。扎实推进“三清一保”工作。灾情稳定后,组织专业队伍巡查评估安置点周边山体和建筑物安全性,清理次生灾害隐患点;清理受灾区域环境,协助受灾家庭清理财物,同步进行消杀防疫;清理矛盾纠纷,及时化解转移安置中的邻里摩擦和利益纠纷;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协调商超、药店设置临时服务点,动员群众积极开展生产自救。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做好村(社区)防汛志愿者招募、培训及管理,将其作为应急响应的重要补充力量。

(三)畅通救援通道,让救援“来得快”。实行全域管制。划分安全区域与危险区域,加快抢修受损道路、桥梁及电力、通信、供水等基础设施,严防次生灾害;持续监测受灾区域气象、水文和地质状况,为救援提供保障。完善物资储备。提前向防汛重点区域部署应急物资,在避险场所备足常用药品,确保应急所需。强化协同作战。为救援队伍配备应急通信设备,接入灾害预警信息共享平台,提高跨部门协同作战能力。

四、以“实”托底,全面增强转移避险果断性与组织力

(一)奖惩并行,杜绝麻痹大意。发放避险补贴。根据地方财政状况,建立紧急避险人员奖励机制,可参考四川省宜宾市筠连县等地的成功做法,制定差异化补助标准(如转移人员按每人每天10元、接收避险人员按每人每天20元的标准发放)。完善转移预案。明确各风险区域转移路线和临时避险安置场所,严肃处理“假应答、假转移”行为。消除后顾之忧。明确紧急情况下对拒不配合转移人员的行政强制措施,消除基层干部紧急避险转移工作的后顾之忧。

(二)试点建设,完善避险设施。优化公共场所应急避险功能。有条件的乡镇(街道)率先按照“平急两用”标准,在学校、医院等公共场所增设应急物资储备室,配备发电机、应急照明等设备。试点推进“应急安全小屋”建设。以风险隐患较高的乡镇(街道)为试点,配套食宿医疗、电力供应等应急设施。

(三)学用结合,提升实战能力。创新宣传方式。制作简明的避险转移“口袋手册”、短视频、流程图,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广泛传播,确保基层干部群众一看就懂、一学就会。注重公众教育。组织村(社区)、学校定期开展防汛减灾宣传和自救互救技能演练,提升群众风险认知水平,增强避险意识。开展实战演练。主汛期前组织开展一次覆盖多部门、多灾种以及夜间断电断路、通信失灵等极端情景下的综合性防汛应急演练;演练结束后及时进行工作复盘,针对突出问题制定优化方案,形成“演练—改进—再演练”闭环机制。


昭通市委党校 王 珍

一审:谭泽涛  一校:王 珍  二审:倪 娜
二校:王文富 周万琴  三审:聂学虎  三校:杨 杰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一审:谭泽涛  一校:王 珍  二审:倪 娜
二校:王文富 周万琴  三审:聂学虎  三校:杨 杰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