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健康昭通|昭通市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馆采访手记

 2025-08-03 10:32  来源:昭通新闻网

随着中医药文化馆在昭通的落成与开放,泛黄的古籍在展柜中重现学术光辉,古法方剂触手可及,“望闻问切”在AI问诊里的妙趣横生,让中医药文化变得可感可知可触。

中医药文化馆将《本草纲目》浓缩成320种浸制标本、真伪药材对比和天麻专题展区,让复杂药方变成可闻的28种药香,用“一瓶一世界”的直观展示替代抽象理论,这种化繁为简的展陈理念值得借鉴。中医科普需像中药配方颗粒一样,拆解传统知识模块,提炼出即冲即饮的文化精华。

当AI问诊设备披上“草药老人”的数字化外衣,馆内翻书仪、八段锦跟练大屏等设计,暗合了“可触摸才可信”的认知逻辑。

闻香瓶里飘出的不仅是药香,还是记忆里的厨房炖汤味;展陈的明代手术刀,解构了“中医不外科”的刻板印象;二十四节气不仅是四季轮回的刻度表,还成了“节气药膳工坊”的膳食养生指南……

的建设实践表明,中医药文化复兴不仅在于文献研究,还在于让本草说“流行语”,让药柜变“打卡点”,让把脉成为社交谈资的当代转译中实现突破。这种“文化解码”,正是解开中医药千年智慧传承之锁的密钥。

昭通市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馆

古今对话 揭秘中医

当泛黄的药典在玻璃展柜中重焕新生,当古法方剂触手可及,中医药文化变得可感、可知、可触。7月21日,昭通市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馆正式开馆,展厅内设置了中药植物标本、贵细药材、真伪中药、非遗中成药、昭通道地药材、院内制剂(在研)及院内特色产品7大展示区。

2024年,昭通市中医医院荣获“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称号。以此为契机,医院建成中医药文化馆,旨在充分发挥基地的示范引领作用,积极开展各类中医药文化宣教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医药、信任中医药、使用中医药、受益中医药。

穿越千年的本草对话

中医药文化馆内,最受欢迎的区域当数位于中心位置的瓶装中药浸制标本展区。该展区陈列有中药浸制标本320余种,琳琅满目的草本植物,承载着传承千年的中草药文化。中药浸制标本通过液态保存,最大程度地还原了药用植物的立体形态,每个瓶内的中药材从根、茎到叶都储存完整,生动展现了中草药的形态特征。瓶身贴有简介标签,方便参观者深入了解每一株中药材的属性。

中医药文化馆左侧设有中药腊叶标本展示区(24种)和真伪中药材对比区(17组)。其中,中药腊叶标本是通过特殊干燥和压制工艺制作的植物药材标本。该展区的中药材实物包含医院内特色产品15种(自8月1日起可售卖)、贵细药品17种、非遗中成药11种、昭通道地药材12种。这些药材零星摆放在展区中,有大件的天麻木雕、大株灵芝、原生鹿茸等,有的用药材方格摆放着经过处理的可直接入药的中药材,有的豆类形状药材盛放在杯盏之中。该展区具有三大教育功能:帮助参观者鉴别药材真伪,如区分人参和西洋参、正品黄芪和伪品黄芪;研究植物的形态特征,辅助教学与科普;直观认识药用植物原貌,普及中药知识。

针对昭通道地药材——天麻,中医药文化馆设立了专门展区,详细记录和展现了天麻的多种品类。参观者们纷纷驻足该区域,了解不同产地天麻的药材特征,从而认识如厚朴、五倍子、砂仁等在全国产量居于前列的昭通道地药材。据中医药文化馆讲解员虎敏介绍,昭通市中医医院自行收集制作了乌天麻、红天麻、绿天麻的浸制标本,其中部分天麻浸制标本是与昭通学院天麻研究基地合作制成。

AI“问”诊的中医体验

中医药文化馆设置了中药材开放互动区,重点展示芳香类药材及形态特征明显的中药材,以及互动的翻书仪、问诊仪和八段锦、太极拳的大屏跟练,供参观者在互动中体验并了解中医文化,以达到普及中医知识的目的。

值得一提的是,中药材开放互动区包含28种闻香药材,部分中药材制作后放入闻香瓶,部分中药熬制的药水放置在闻香瓶中,参观者凑近闻香瓶口,挤压气泵便可闻到中药材的本味。这种通过辛、酸、甘、苦等药味体验来了解药性的设计,有效激发了参观者对中药材探索认知的兴趣,加深其对中药材的记忆。

“你好,我最近失眠多梦,请帮我诊断一下。”在展馆内的一块电子屏幕前,一位市民通过语音对话进行AI中医问诊。据介绍,该AI中医问诊设备主要引入了百度AI的大数据库,以互动的形式进行提问,AI会针对问题进行解答。问诊结束后,问诊人可以根据问诊结果在旁边的电子书籍中查找和翻阅相关处方药材,充分了解诊疗药方。

中医药文化馆内存放有《滇南本草》《云南民族药大辞典》《本草纲目》《黄帝内经》等16套中医药书籍的影印本。此外,还存有昭通本地相关中医药书籍10册、1986年昭通地区中药资源普查汇编书2册、昭通地区发行的《科技交流》医药卫生专辑、清代至民国时期大关名医吴良桐所著的《本草精微》。通过阅读这些书籍,可以了解昭通本地的中医药调研课题、昭通本土的中医药材区域分布地图等独具昭通地域特色的中医药知识。

这种环环相扣的设计,不仅能让参观者深入了解中医药知识,还能充分了解中医的体质判断学问,同时通过抓住昭通特色进入中医世界,了解中医药文化。

可以触摸的文化脉动

除了可以参观和互动,展馆内还设置了中医文化体验区,为参观者提供沉浸式职业体验机会,触摸中医文化脉动。

抓药。站在中医药编柜前,展馆讲解员一边演示抓药流程,一边详细介绍关于中药柜的编排方式:根据药材的使用频率、重量规格及形状大小,依次从下往上放置,符合人体工程学设计,省时省力,看似简单的抓药操作,实则蕴藏着实践智慧与经验结晶。

制剂。展馆内摆放着自昭通市中医医院成立以来研发的中药制剂产品:院内在研制剂9种、科室临方调配特色制剂17种、泡制药酒3种。虎敏说:“昭通市中医医院制剂首先由中医专家拟定处方,经过临床验证后,通过煎煮、浓缩、干燥等工艺制成成药。目前已有部分制剂获得云南省药监局批准文号,可在院内直接开具。9款制剂预计未来两年内获批。”通过规范化制剂,不但解决了传统中药煎煮烦琐的问题,获批的合剂可直接服用,还能利用制剂技术打破中药服用壁垒,让中药进入千家万户,惠及群众生活。

行医。展馆内陈列着蕴含中医药文化内涵的器具,如提醒人们“称药如称心,分毫关人命”的古代中药称重用具戥称、古代游方郎中的“行医招牌”虎撑等,其中一套复刻的明代中医手术器具,让人眼前一亮,打破了“外科手术专属于西医”的刻板印象。这些穿越时空的传统中医器具,再现千年中医文明,它们不仅是治病救人的工具,还是古代医者的生存哲学。

昭通市中医医院药学部负责人罗碧燕全程参与了中医药文化馆筹建工作,她说:“中医药文化馆旨在向社会科普中医药知识,成为各个单位、学校及医疗实习生的教学场所,让公众了解中医、认识中医、相信中医,揭开中医药文化长期以来的神秘面纱,贴近群众生活,服务人民健康。未来将持续完善展馆功能,助力昭通市中医医院申报云南省科普基地。”

据悉,中医药文化馆自7月10日完成布展后即开始试运行,陆续接待就诊患者和参观者。正式对外开放以来,日均参观量达300余人次。


记者:彭晓雨 文/图

一审:杜恩亮  一校:彭晓雨  二审:杨超烨
二校:王文富  三审:聂学虎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一审:杜恩亮  一校:彭晓雨  二审:杨超烨
二校:王文富  三审:聂学虎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标签 >> 健康昭通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