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昭通“五大强市”建设引领高质量发展新跨越

 2025-07-29 22:09  来源:昭通新闻网

乌蒙磅礴展新姿,雄关漫道谱华章。地处“锁钥南滇”要冲的昭通市,曾因山高壑深的发展困境戴上“贫瘠”标签,如今正以“五大强市”建设为笔,在乌蒙大地擘画出高质量发展的壮美图景。

2025年上半年,这座奋进之城交出了一份令人振奋的答卷:85万亩昭通苹果香飘海外,年产值超60亿元的昭通小肉串产业链串起乡村振兴新希望;411亿千瓦时绿色电能点亮万家灯火,103.2%的电煤履约率创下能源保障新标杆;82.64亿元交通投资托起“公铁水航”立体网络,水富港吞吐量实现97%的惊人增长;赤水河出境水质持续保持Ⅱ类标准,空气质量优良率稳居97.8%的高位;中考、高考取得历史性突破,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这一切成就,不仅彰显了昭通市在“五大强市”建设引领下的发展成效,更见证了这座城市在新时代的华丽蜕变。从传统农业破茧到现代产业蝶变,从生态屏障筑基到教育沃土深耕,昭通正以攻坚之势打破发展桎梏,让“云南北大门”的金字招牌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农业强市:高原特色农业的“金色名片”

7月的昭鲁坝子,连片的苹果园硕果累累。当北方苹果产区还处于果实膨大期时,昭通的高原早熟苹果已陆续成熟,“抢鲜”上市,为炎炎夏日增添一抹清甜。

7月5日,昭通超越农业有限公司举办2025年“昭阳红”苹果产销对接活动,100余家各地经销商齐聚“昭阳红”苹果基地,共谋商机。昭通超越农业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张忠伟称,今年销售额有望达1.7亿到1.8亿元。

云南中新雲霖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官学霖从事商贸出口,成了“昭阳红”老友。他来自玉溪,苹果产品销往泰国、越南和中东。因2024年市场反馈好,业务量从去年400多吨增至今年不低于1000吨。

这仅是昭通农业现代化转型的一个缩影。2025年上半年,在苹果产业方面,全市推广“瑞雪”“瑞香红”等新品种3440亩,新建防雹网9988亩、节水灌溉10988亩,苹果分选能力提升至每小时150吨。数据显示,昭通苹果面积稳定在85万亩、占全省的65%,成为带动30万农户增收的“金苹果”。

除苹果外,竹产业基地面积达628万亩,天麻种植面积9.93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的优质天麻产区;“昭通小肉串”门店突破8000家,上半年综合产值达60亿元以上,带动就业近12万人。

科技创新为传统农业注入了新动能。在彝良县小草坝天麻种源基地,采用GAP标准建设的智能化温室即将投入使用;盐津县乌骨鸡保种场通过基因测序技术筛选优质种源;昭通天麻及中药材产业数字服务平台实现74家企业产品全程可溯源。昭通药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获评GAP基地。

今年以来,昭通把产业培育作为重要着力点,坚持全链条推进,着力打造千亿级高原特色农业重点产业,全力推进乡村产业发展,有力支撑农村居民和脱贫人口持续增收。推进“农业强市”建设,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昭通始终坚持把农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一号工程”,以高端化、品牌化、市场化为主攻方向,因地制宜做好科技赋农和“土特产”增值大文章,全面做强苹果、竹子和马铃薯产业,做大天麻和特色养殖业,做优花椒产业,做特一批小众产品,推动昭通从传统农业大市迈向新型农业强市。

能源强市:绿色动能的澎湃引擎

站在巧家县赖石山的山脊上远眺,5万块光伏板连绵起伏地铺设在山上的草场上,正把高原阳光转化为清洁电能,源源不断地输上电网,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

昭通是国家“西电东送”重要基地,2025年上半年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能源成绩单:规上能源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95%,能源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4.6亿元、同比增长70.8%,投资额位居全省第三。更为难得的是,在新增电力装机80万千瓦的同时,全市规上工业发电量突破41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2%。

“我们坚持‘水火风光气’多能互补,全力打造千亿元级能源基地。”昭通市能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上半年全市11个在建光伏项目稳步推进,马楠、松林等光伏电站实现全容量并网;页岩气勘探取得突破,大关木杆—寿山区块评价井成功点火;煤矿复工复产成效显著,煤炭产量同比增长39.2%。

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速。永善500千伏网架加强工程、农村电网巩固提升等项目有序推进;电动汽车直流快充实现“乡乡全覆盖”;水富至昭阳天然气输送管道整改工作取得实质进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昭通创新建立电煤供应合同履约监管机制,上半年电煤中长期合同履约率达103.2%,为火力发电提供了坚实保障。

推进能源强市建设,是昭通塑造产业新优势、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引擎。今年以来,昭通市抢抓机遇,深入实施“能源强市”建设,加快推进“水火风光气”多能互补和“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高水平构建“绿电支撑、多能融合、互联互通、安全智能”的新型能源体系,着力打造“千亿元级”绿色能源基地。目前,已初步形成电力为主、煤气为辅的“一体两翼”发展格局,具备大力发展“绿电+先进制造业”的先决条件。

交通强市:立体网络的“破壁效应”

渝昆高铁昭通段施工现场,建设者正在进行紧张而有序的施工。目前,全线有上万名建设者日夜奋战,就是为了确保高铁如期通车。这条连接重庆与昆明的高速铁路,在昭通境内穿越崇山峻岭,将成为昭通连接外界的重要通道。

2025年上半年,昭通深入推进“交通强市”建设,着力构建“公、铁、水、航”立体交通网络,不断完善“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体系。综合交通固定资产完成投资82.64亿元,同比增长59.66%。高速公路方面,6条在建高速推进顺利;铁路方面,渝昆高铁昭通段3个高铁站配套工程陆续开工;水运方面,水富港中嘴作业区顺利通过竣工验收;民航方面,昭通机场迁建工程主体完工。

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带来了立竿见影的经济效益。上半年,水富港完成货物吞吐量416.33万吨、实现营收6.26亿元,同比增长51.5%、97%;昭通机场完成客、货吞吐量24.25万人次、697吨,同比增长17.74%、63.54%;云南明全物流园区、水富港物流园区等项目完工;寄递物流体系加快构建,镇雄、彝良等5县成功申报创建省级客货邮融合示范县,彝良、永善共配中心投用;全市快递进出港量创新高,分别达13365万件、1860万件,同比增长18.1%、37.2%。

昭通正从神经末梢变为区域枢纽。随着“公铁水航”立体交通网络加速形成,昭通的区位优势正在转化为发展优势。以前,山高水深的自然条件限制了昭通的经济发展,如今,立体交通网络如同一条条经济动脉,为昭通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昭通正积极融入区域发展大局,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合作,共同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深入推进“交通强市”建设,不仅改善了昭通的交通条件,更为昭通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昭通正依托立体交通网络,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推动经济转型升级。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区域合作的深入推进,昭通的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

生态强市:长江上游的“绿色屏障”

“以前巡河的时候,河里面的垃圾很多,一次要清理10多吨。现在河里面没有白色垃圾了,一幅河畅、水清、岸绿、景美、鱼游的景象呈现眼前,我觉得这份工作特别有意义。”看着赤水河的变化,杨敏难掩心中的自豪。

昭通地处长江上游,生态地位十分重要。2025年上半年,昭通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绿色答卷”:昭阳中心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7.8%,PM2.5平均浓度26.6微克/立方米;20个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36个国、省控地表水断面水质优良率100%;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58.31%,超额完成省下达年度目标。

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实现良性互动。在镇雄县,曾经的硫磺矿区通过生态修复变成了中药材种植基地;在鲁甸县,磷石膏综合治理项目稳步推进;在彝良县,天麻种植采用林下仿野生技术,既保护了生物多样性,又提升了产品价值。

“我们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发展路径。”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昭通充分利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对新上项目进行严格环保把关,上半年对300余个项目选址进行了环保研判。

在持续不断的生态文明建设中,昭通全面推行“河长制”,严格落实长江“十年禁渔”,深入实施“一个U盘下达河长令”,393条大小河流保持清水出昭通;为了让山更绿,累计实施退耕还林322万亩、营造林527万亩,森林覆盖率持续提升;自然保护区由8个增加到23个,面积增加68.7万亩、增幅达38.2%,创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个、省级4个;在蓝天白云保卫战中,取缔所有粘土砖窑,“散乱污”企业基本出清,1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和黄标车全部淘汰,中心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多年保持在99%以上,实现了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教育强市:人才振兴的“源头活水”

7月24日,对于彝良县天立学校高三学生姜懿芸来说是个永生难忘的日子——她收到了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与她一同圆梦清华的,还有昭通市第一中学的两名学子。

教育是昭通高质量发展的“软实力”。2025年,昭通中高考取得历史性突破,这得益于昭通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近年来,昭通市先后引入西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浙江锦阳集团等学校(教育集团)到昭通开展联合办学,构建了小学—初中—高中—中职的全链条合作办学机制,借力打造办学“引爆点”,催化本地学校发展。培育了云南师范大学附属镇雄中学、永善县知临中学、大关复兴中学、彝良县天立学校等一批“后起之秀”。

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新质生产力。昭通正全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全市中小学多媒体教室覆盖率达100%,“三个课堂”实现城乡学校全覆盖。同时,通过与上海、昆明等地名校建立帮扶机制,教师队伍素质明显提升。在昭通学院,高原农业、清洁能源等特色学科建设初见成效;在市职教中心,订单式培养的技术人才供不应求;在乡村学校,营养改善计划惠及万千名学生……多层次的教育体系正在为昭通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

教育是昭通635万群众最关心、最关注的民生工程。在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市委、市政府全面落实中央、省的部署,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大资源整合投入,集中优势资源办学,突出抓好学前教育普惠扩面、义务教育优质均衡、高中教育质量提升、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工作,推动教育教学、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整体跃升,努力打造省级区域教育中心。

一项项成果,一个个数据,见证着一座城市向上攀登的决心,成为昭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最生动的注脚。丰厚的文化积淀赋予了昭通敢拼敢闯的锐气,深厚的资源优势赋予了昭通转型升级的底气,浓厚的干事氛围赋予了昭通大胆求新的勇气。

路漫漫其修远兮,未来,昭通将不断求索。


记者:莫娟/文
数据来源:昭通市农业农村局、昭通市能源局、昭通市交通运输局、昭通市生态环境局、昭通市教育体育局
图片来源于昭通市融媒体中心图视库

一审:苏 燕  一校:莫 娟  二审:郭 倩
二校:胡远松  三审:倪 娜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一审:苏 燕  一校:莫 娟  二审:郭 倩
二校:胡远松  三审:倪 娜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