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乌蒙山里的暑期托管班——托起留守孩子的夏天

 2025-07-29 12:30  来源:昭通新闻网

傍晚时分,盐津县滩头乡界牌村柏杨活动广场人头攒动。村民们在结束一天的劳作后,纷纷赶往“家长夜校”文明实践课堂。这里聚焦的是村民们最关切的现实难题:从“怎么跟青春期孩子好好说话”的育儿焦虑,到“高血压如何预防”的健康困扰,这方小小的“夜间课堂”正悄然成为化解烦忧的“加油站”。

在昭通,这样的温情场景并非孤例。暑期以来,昭通市997个托管点如星火般点亮乌蒙山区的村镇社区,为1.6万余名以留守儿童为主的青少年撑起一片成长的晴空。

作为全国脱贫人口最多、易地搬迁规模最大的地级市,昭通常年外出务工人员高达260余万人,在为家庭带来增收的同时,也留下了9.2万农村留守儿童。“解决假期孩子无人照管问题,事关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更是千家万户的迫切期盼。”2024年,昭通市委、市政府专门出台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方案,2025年参加公益暑期托管的孩子从去年的9516人增至16069人。

“假期父母”的温情守护

在水富市太平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内,30余名留守儿童沉浸在书香世界。志愿者杨春茹惊喜地发现,曾经不敢开口的肖源坪小朋友如今已能流利分享故事。“我们就像‘假期父母’一样,弥补他们亲情陪伴的缺失。”大学生志愿者蒋诗银道出了志愿服务的核心价值。

DIY手工环节,五颜六色的黏土在孩子们手中变幻成中国龙、葡萄串等充满童趣的作品。“孩子们在感受美、创作美的过程中释放压力,收获快乐。”志愿者周锐莉见证着创意带来的改变。不远处的水富市新华书店里,“我是小店员”儿童体验活动让小读者们沉浸于书籍的奇妙世界,欢声笑语间传递着知识的力量。

在巧家县立鹤小学的托管课堂上,交通安全教育以别开生面的形式展开。民辅警通过事故案例剖析,将“知危险、会避险”的种子深植孩子心田。“过马路要走斑马线、看红绿灯,这些知识能保护我们安全。”学生任兴阳认真地说。学校330余名孩子在此不仅完成学业,更通过“六防”安全教育筑牢生命防线。

“双线联动”织密关爱网

盐津县落雁乡的夏日图景,是当地创新机制的生动诠释—校园内,老师指导孩子们制作手工风筝;村(社区)“儿童之家”里,稚嫩的小手翻动书页;农家院落中,饭香与欢笑交织飘散。

“以前孩子作业总要拖到开学前赶工,现在视频里直说‘比在家有意思’。”留守儿童小轩父亲的话道出众多务工家长的心声。落雁乡中心校暑期托管班融合了学业辅导、兴趣培养与安全教育等内容:孩子们作业本上鲜红的批注格外醒目,美术课上的水彩笔铺满窗台,防溺水教育让孩子们化身“小老师”进行要点复述。

村(社区)服务则织就了家门口的温情守护网。桦槁坪社区志愿者严巨敏刚露面就被孩子们围住:“严老师,今天教折青蛙吧!”各村“儿童之家”的300余册书籍构筑起“精神粮仓”,流动服务小队穿梭乡间为困难儿童上门送教。303户爱心家庭更是院落里的“亲情补给站”—留守儿童小涛在“李阿姨家”不仅有哥哥辅导作业,还能吃上香喷喷的红烧肉。

“家长夜校”解隔代之忧

当孩子们在托管班收获成长,盐津县的“家长夜校”则致力于化解隔代抚养的教育困境。

中和镇的“家长夜校”现场,一曲《金龙拍拍操》点燃全场热情。告别单向灌输,专家通过情景模拟引导家长现场演练沟通技巧。年轻妈妈凃迁燚深有感触:“学会了和孩子心平气和沟通,更掌握了引导孩子正确使用电子设备的方法。”

针对农忙时节痛点,盐津创新“三级联动送课机制”,将课堂搬进村民文化活动室。牛寨乡家长谭琴学会了引导青春期孩子释放压力;滩头乡村民罗自纯则在健康讲座后感慨:“专家讲的用药知识特别管用!”目前该活动已覆盖10个乡镇、服务超2000人次,正升级为常态化文明实践品牌。

乡土乐园里的成长密码

走进大关县木杆镇振兴社区“鸽子花”暑托班,75名孩子如同归巢的雀鸟,在安全守护与趣味探索中焕发生机。社区人员用生活化案例讲授防溺水知识;棋盘上的凝神对弈、乒乓球台前的灵动身影、跳绳赛中的青春节拍,在竞技与合作中启迪智慧、释放天性。

书屋成为名副其实的“知识充电站”—孩子们捧着《中国地理》神游万里,在“阅读分享角”热烈讨论。大学生志愿者化身“知心伙伴”答疑解惑。“娃儿变得爱看书、更开朗了,省心又放心!”家长的感慨道出这一乡土乐园的珍贵价值所在。

在威信县扎西镇龙溪社区“一老一小”关爱服务中心,2332名孩子正在29个托管点体验多彩假期。276名经专业培训的志愿者构成服务中坚力量,旧城镇的孩子们走进红军主题展览,双河乡的“小手们”体验苗族蜡染的神奇,龙溪社区的孩子则沉醉于非遗漆扇的制作。麟凤镇的孩子们在操场放飞自制纸飞机,午餐时化身“小帮厨”削土豆、剥蒜头,体验劳动成就感。

随着昭通全市566名大学生志愿者和2847名服务人员倾情投入,乌蒙山深处的997个托管点已成为1.6万孩子的“第二个家”。从水富的书香浸润到盐津的家长夜校,从大关的“鸽子花”乐园到威信的文化传承,这场以爱为名的守护,不仅托举起留守的童年,更悄然改变着乡村的教育生态。

当落雁乡的爱心厨房饭菜飘香,当威信的孩子哼着红歌把漆扇轻扬,当盐津的奶奶们在夜校学会使用血压计—这些细碎的光芒,正汇聚成昭通乡村振兴路上最温暖的底色。


记者:唐龙泉飞
图片来源:水富融媒 威信融媒 大关融媒 盐津融媒 巧家融媒

一审:苏 燕  一校:唐龙泉飞  二审:张 帆
二校:彭晓雨  三审:倪 娜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一审:苏 燕  一校:唐龙泉飞  二审:张 帆
二校:彭晓雨  三审:倪 娜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标签 >> 民生 一老一小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