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27 20:00 来源:昭通新闻网


乡村振兴,不仅是宏大的时代命题,更是千家万户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云南省昭通市大关县木杆镇的青山绿水间,两个普通家庭的命运悄然转变,成为国家政策精准落地、基层干部用心用情、邻里守望互助的生动写照。
2021年4月,一场意外打破了邓大平一家的平静生活。在成都务工的他,不慎从吊篮坠落,致肢体二级残疾,完全失去了劳动能力。家中七口人,瞬间断了收入来源。妻子潘万美为照顾丈夫,无法外出务工,由他们从小抚养长大的两个妹妹和三个未成年子女的就学和生活负担,使这个家庭一度陷入绝境。“那时候感觉天塌了。”邓大平回忆道。然而,他并不知道,一张由国家政策织就的帮扶网络,正悄然向他张开。

意外发生后,镇村干部多次走访慰问,全面掌握实际困难,经科学研判后,正式制定一系列针对性帮扶措施,并于2021年9月将他家纳入“边缘易致贫户”。就业、民政、教育、健康、产业等多方面政策精准落地,如同一双双有力的大手,托举起这个濒临困境的家庭。
翻开他家的《帮扶措施明白卡》,政策红利清晰可见:公益性岗位、A类最低生活保障、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补贴,残疾人补贴、退耕还林补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二免一补”、困难家庭学生资助、家庭签约服务、抗震安居改造……
在国家政策帮扶下,邓大平一家每月稳定获得政策保障金达5000余元。“经济上有国家兜底,我不再担心,只希望孩子们好好读书。”邓大平的话语中,透出从绝望到希望的转变。
政策的生命力在于落实,而落实的关键在于人。挂钩向阳村邓大平家的镇干部王显森说:“我们会不定期入户走访,只要他家有困难,我们一定尽力解决。”在入户走访中,镇村干部不仅帮他家销售农特产品,还会主动帮忙维修水电,协调子女就学事宜。“他们比自家亲人还上心。”潘万美说起干部们的帮助,满是感激。
在木杆镇,被政策与温情包裹的不仅是邓大平一家。漂坝村花石村民小组80多岁的孤寡老人何泽恩,同样在兜底保障和党员干部的守护下,安享晚年。在政策方面,何泽恩每月能领取968元特困人员基本补贴,每年还能获得594元地力补贴,基本生活有了稳定保障。在生活方面,中共党员杨秀红十年如一日,像照顾亲人一样照料何泽恩。“吃的东西她给我送来,病了痛了就拉我去医院,还帮我洗衣服,天天都要来看我。”提起杨秀红,何泽恩的语气里满是依赖。
看到给老人买的秋裤原封不动,杨秀红会像女儿般叮嘱:“买来了,你就穿上,天气冷了,不要感冒。”
初冬,走进邓大平家,干净整洁的院坝,明亮的洗菜盆,干湿分离的卫生洗漱间,顶上的太阳能热水器透着生活的暖意。
邓大平家的转折,何泽恩老人的安稳,是千千万万个中国乡村在振兴路上的缩影。从“边缘易致贫”到“稳步奔小康”,从“孤老无依”到“老有所养”,政策的力量、干部的担当、邻里的温暖,共同绘就了一幅“不让一个人掉队”的动人图景。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