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影评|艺术创新给主旋律电影插上翅膀——电影《白桔》观后感

 2025-11-27 15:04  来源:昭通新闻网

根据沈力发表在《边疆文学》的中篇小说改编,吴俊贤、季海涛导演,曹鹏、孙梦玥、肖言、沈力编剧,刘若清、刘云龙、陈孟奇主演的同名电影《白桔》,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就是电影在2025年11月27日全国公映前,已经红遍了整个影坛,荣获了2024年乡村振兴主题电影“荣誉编剧奖”,第二届湖南民族电影展展映影片奖,并入围第三届香港紫荊花国际电影节、第十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民族电影单元展映影片,好评如潮。

近日,我有幸在该片的推介观影活动中,观看了这部云南本土电影。在现场观众不时发出的欢快笑声中,我也被这部电影所洋溢着的时代精神和性格鲜活、充满青春活力的人物形象,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催泪又喜剧的风格以及浓郁的民族乡土气息所吸引。一部从导演到主演虽然都有多年的从艺经历并各有成就,但似乎和人们追捧大腕明星无关的云南本土电影,在公映之前就火了起来,绝非偶然。它也为主旋律电影如何赢得观众,走向市场提供启示。

这部电影是以昭通永善县因大国重器溪洛渡水电站的建设,移民所居住的民族山寨乡村,在脱贫攻坚后,如何在乡村振兴中实现共同富裕,建设新时代美好的新山村为背景的,通过回乡创业的彝族女大学毕业生白桔,与白胜村本土苗族知识青年阿布和从城市到白胜村驻村青年农技专家马小虎,共同将泥石流灾情严重的山坡地,改造梯田种植优质白桔,几经风雨坎坷,却不改初衷,在乡亲们的支持下,实现山河重振白桔绿荫鸟欢唱,人们共同富裕前程似锦的故事,谱写了一曲新时代民族山寨动人的青春之歌。

人物,是一部电影成功的关键。这部电影用小切口、大主题的艺术结构,着力塑造血肉丰满的新时代青年白桔、阿布、马小虎等人物的生动形象,无论是白桔心怀改变家乡面貌、种植白桔的创业精神、心胸开阔又善良体贴入微的温润品性,阿布的勤劳朴实、真诚、敢做敢当又略带自卑收敛的本性,还是驻村农技专家马小虎的忠于职守、实事求是,为种植白桔不辞辛劳,乐于奉献的精神,都紧紧围绕乡村振兴大主题,紧扣时代发展的脉络展开,通过白胜村村民在以土地流转入股种白桔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个个矛盾冲突来展开。同时,三个年轻人在情感纠葛中形成的三角态势,又使人物的内心世界得到充分的展现。白桔和阿布的真爱,与青年农业专家的友情,所产生的情感纠葛、技术差异和喜怒哀乐,也和种植白桔实现乡村振兴的时代精神紧紧相连。白桔胸怀大志回乡种植白桔的理想,对爱的真诚与善良温润的个性,既表现在她种植白桔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时不退缩的坚定,又表现在她对与青梅竹马阿布建立起的爱情的忠贞,对在大雨灾难中为救桔树受伤的阿布的细心守护,甚至为爱遵循阿布苗族风俗,亲手一针一线为他绣织了花带,都显示了她对爱的珍惜。而她与农技专家马小虎之间,主要表现为他农业科技学识的钦佩与工作的全力支持而建立起的纯洁友情,她不顾人们的风言风语,陪他进城去联系优质白桔树苗,表现了一名新时代女性的坦荡胸怀。阿布的勤劳朴实,对白桔爱的真诚和为支持白桔的推行土地种植计划的全心全意,敢作敢为,甚至在他父亲坚决不肯改掉茶叶地入股种植白桔时,他却悄悄把茶树铲掉入股,就是挨打也不退缩。但他在马小虎面前,却因专业技术上的欠缺的好心办蠢事的自卑,对白桔与马小虎关系的误会而主动放弃对白桔的爱,既痛苦却又真诚,就是放弃,也是处于为白桔好的爱的初衷。驻村青年农技专家马小虎,从开始的犹豫到后来爱上白胜村,既有他对白桔等一批乡村青年为改变家乡面貌奉献青春的敬佩与感染,也有他对这块土地上献出自己心血结出的硕果的珍惜,还是当年作为知青的爷爷与这里的乡亲们结下深厚情谊的延续。他与白桔之间的情与爱,虽曾有微妙的不确定性被乡村“三剑客”所误解,但他用行动让阿布他们明白,他不会夺人所爱,而只是敬佩与支持。这部电影表面上的三角关系与过去那些影视剧争风吃醋的三角恋划清了界限,而因乡村振兴建立起的新三角,显示了这部电影的编、导、演用小切口,去表现宏大主题的艺术创新精神。

这部主旋律电影之所以吸引人,受到广泛好评,是因为在艺术风格上,它融入轻喜剧的元素,或通过“新三角”所产生的误会、巧合和人物在眼神与肢体动作上的电影语言的新鲜生动以及土生土长人物原生态的细节运用与语言风味,呈现出电影还原现实生活的真品质,给观众以亲切感;或在大故事套小故事中构建起波澜起伏的情节,让观众在引人入胜的故事中欲罢不能;或在现实与历史的纵深相融中拓展人物与剧情的空间,增强艺术的厚重感;或把观众带入乡村振兴的生活现场,甚至采用云南昭通方言的对话,一股接地气的乡土生活气息扑面而来,让观众在不时的笑声中,感受到新时代乡村的美好生活。这一切,都显示了这部电影喜剧的风格与主旋律正剧品位相结合的艺术魅力。

云南这部本土电影的成功,也与这部电影是根据编剧之一的云南青年作家沈力的同名中篇小说《白桔》有关。人们常说剧本剧本,一剧之本。沈力的小说,就是这部电影的一剧之本。作者为创作小说走遍了永善县的山山水水,采访了几百个有关的人物,记下了不少动人的故事。扎实的生活体验,是作者创作出一部很有时代感又有艺术品位小说的根本原因,也为这部电影的成功改编打下了一剧之本的坚实基础。现在的电影,既承续了小说的主要精髄,使电影具有较高的文学审美品质,又利用电影艺术的特点,对小说的主要内容,进行延伸,加强了青春戏和乡村振兴的有关内容,实现了电影二度创作的飞跃。但一剧之本的基础,却是这部电影成功的重要因素。为此,更加重视文学与影视剧作的联姻,坚持艺术的创新,创作更多有文学品位的影视作品,也是这部电影给我们的一个启示。


作者:张永权

一审:单 娟  一校:张永权  二审:聂学虎
二校:彭晓雨  三审:陈允琪  三校:杨 杰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一审:单 娟  一校:张永权  二审:聂学虎
二校:彭晓雨  三审:陈允琪  三校:杨 杰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