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长江大保护十周年·百村蹲点调研行”大型融媒报道丨一个滨江小村的“三色画笔”

 2025-11-26 11:32  来源:安庆日报

位于长江北岸的安庆市望江县漳湖镇回民村,恰如一颗明珠镶嵌在皖江之滨。

这里是一片承载红色记忆的土地,渡江战役的烽火曾在此燃起;这里也是望江县唯一的回族聚居村落,民族团结的石榴花常开不败。如今,这里更以“红色铸魂、金色兴业、绿色固本”为发展思路,手握“三色画笔”,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绘出多彩未来。 

红色铸魂,烽火记忆照亮前行路

冬日的晨光透过薄雾,洒在回民村渡江战役纪念馆的屋檐上。馆内,一群来自湖北的游客正凝神驻足,在“回民渡江突击队”的展板前静静聆听着讲解。

“站在这里静下心来细细品读历史,仿佛那段烽火岁月就在眼前,向回民村的老船工们致敬!”来自武汉的游客张邦来感慨地说。

这段让远方游客为之动容的历史,正是回民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时间回溯至1949年暮春,在渡江战役的紧要关头,回民村72名水性娴熟的船工主动请缨,组成“回民渡江突击队”,驾驶36条渔船,在炮火中破浪前行,抢运解放军突击部队攻占南岸阵地,解放军二野第十七军为每名参战船工颁发了一张“渡江船工光荣证”,并授予“船工突击队”锦旗一面,这面锦旗现被收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那天下午,天空浓云密布,江面上雾气腾腾。我们带领解放军战士先逆流而上、绕过急流,再顺流而下,仅半个小时便顺利登岸……”92岁的董玉发老人是当年突击队中唯一健在的船工,如今时常在纪念馆里为往来访客讲述那段惊心动魄的经历。

为了更好铭记这段光荣的历史,2012年以来,回民村争取各级支持,先后投资100余万元,修建完善了回民村渡江战役纪念馆。如今,“石榴籽、民族情”不仅镌刻在纪念馆的泛黄照片里,更流淌在回民村人的血脉中。

近年来,回民村以纪念馆为起点,相继建成抗日飞机残骸陈列馆、渡江战役起渡点纪念碑、民族团结进步主题雕塑广场等,形成了红色旅游景观线,每年有10余万人次社会各界人士来此参观学习、接受教育,回民村凭此先后荣获“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红色美丽村庄”等多项“国字号”荣誉。 

金色兴业,从“花海经济”到“体育名片”

“这里江景开阔,骑行体验很好。”这个周末,来自望江县城的骑友王立特意约上朋友来回民村骑行。令他们赞叹的不仅是沿江的风景,还有村里完善的运动设施。“没想到一个村里居然有专业的篮球场、羽毛球场、马拉松跑道,等春天油菜花开了,我们还要再来一趟!”王立说。

这正是回民村产业转型的生动缩影。

因处长江之滨,回民村土地肥沃,是油菜的绝佳生长地。全村共有2000余亩油菜,每年春天,千亩油菜花竞相绽放,回民村犹如一片金色的海洋,引得四面八方的游客前来打卡游玩。

近年来,回民村依托连片油菜花田,引入社会资本,打造了“圩上花田”景区,包含旅游观光、亲子游乐、农耕体验、户外拓展等板块,配套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公厕等设施,并连续举办多届油菜花节,让“金色”名片声名远播。

村庄并未止步于“赏花经济”的短期效应。“我们正努力将‘流量’转化为‘留量’,打造具有持续活力的‘体育竞技村’。”村党支部书记刘卫东介绍。村里充分利用同马大堤的马拉松赛道基础,整合长江岸线与田园风光资源,大力发展乡村体育。

目前,村内已建成标准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网球场各4个,将专业级的运动设施送到了村民家门口。村里还成功举办5届“村羽杯”和2届“村BA”赛事,线上线下累计吸引参与人次超过10万,体育已成为回民村一张亮眼的新名片。

体育热浪也带动了周边消费。随着花海和体育经济的兴起,村里开办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农家乐、采摘园,村民们端上了“生态碗”,吃上了“旅游饭”。

村民马国兵家的农家乐,在旅游淡季依然能靠赛事活动和骑行客源保持稳定客流。马国兵说:“冬天生意也不错,很多骑友、运动员比赛完都会来吃饭。”

绿色固本,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冬日漫步回民村,但见道路整洁、庭院井然,与远处奔流的长江构成一幅和谐画卷。

一处现代中式风格的庭院前,村民谭翠正细心打理着自家院落。“村里环境越来越好,自家院子也得收拾漂亮,现在家家户户都抢当‘美丽庭院’。”

对回民村而言,2000余米的长江岸线,既是馈赠,更是责任。“我们身处长江之滨,做好长江大保护、立足生态优先,我们责无旁贷、义不容辞。”刘卫东说。

近年来,回民村着力推进改水改厕,全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健全完善“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四级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依托公益性岗位配齐农村保洁员;发动农户主动参与人居环境整治,保持房前屋后整洁干净,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绿色,同样深深植入回民产业发展之中。

在村里的蔬菜基地,一座座大棚内绿意盎然,油麦菜、上海青等蔬菜长势喜人。工人们正忙着采收、装运,供应市场。

“我们采用季节轮作的方式,保证四季有菜。”基地负责人吴克俭介绍,基地每年各类蔬菜产量约2000吨,带动村集体增收约40万元,还带动本村及周边50余名村民参与种植、田间管理和采收。由于品质好、卖相好,回民村的蔬菜深受沪苏浙地区客商欢迎,被端上了长三角的餐桌。

近年来,回民村科学布局蔬菜种植加工产业,全村现有蔬菜种植基地300亩,年产各类蔬菜瓜果5000余吨,通过“党组织+公司+农户”吸纳周边120余名群众就业。同时,该村充分发挥少数民族传统优势,大力培育少数民族专业合作社、养殖场等生产经营主体,推动畜牧养殖、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发展。目前全村集体经济收入已突破100万元。

红色传承、文旅融合、生态优先……今天的回民村,正踏着“红、金、绿”三色共融的振兴之路,一步一个脚印,在长江潮涌中奋力书写少数民族村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答卷。


来源:安庆日报

值班编审:马燕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童博谣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值班编审:马燕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童博谣
标签 >> 生态保护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