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人文|陶帮强:让苗族芦笙焕发新“声”

 2025-11-21 10:28  来源:昭通新闻网

在威信县扎西镇大河村,苗族匠人陶帮强凭借精湛的技艺,让民族文化瑰宝——芦笙走出大山、走向全国。他既是苗族芦笙文化的传承者,也是非遗领域的创新者。历经5年的潜心钻研、千万次的精心打磨,他正谱写着民族非遗在新时代的崭新篇章。

早年,陶帮强从事木匠行业,每日与木材、工具相伴,为他日后制作芦笙打下了坚实基础。10多年前,出于对民族传统乐器的热爱,他踏上了芦笙制作之旅。在5年的时间里,他自学选材、制作、调音等技艺。在扎西镇,他的芦笙工坊独一无二,凭借过硬的手艺,成为江西、广东、贵州等地乃至缅甸客户的“芦笙定制基地”。

芦笙品质的优劣,选材是关键因素。每年,陶帮强都会亲自前往四川,精心挑选树龄3—5年的竹子。这样的竹子韧性足、音质佳,再经过高温晾晒1个月,待其水分蒸发、质地稳定后方可投入使用。而制作芦笙的核心材料——铜质簧片,成本昂贵,每公斤高达5000元,仅此一项,他每年就要投入四五万元。

陶帮强在制作芦笙。

走进陶帮强的工坊,整体布局井然有序:半成品房、装管调音室、上色房等区域划分明确,10多台机器排列整齐。“芦笙的制作工序烦琐,稍有偏差便会影响音质。从下料、钻孔到装簧、调音,容不得半点马虎。簧片的弧度需亲手修整,音准的把控,全凭自己不厌其烦地试听,一次又一次地精心调整。”陶帮强说道。他还根据客户需求定制管数与尺寸,主流款式以F调、D调为主,再结合不同地区的传统特色,调校适配的音调。为了兼顾品质与需求,陶帮强坚持“每月预定每月做”,订单再多也不超额接单,用限量生产守护匠心。

为了让芦笙被更多人看见,陶帮强将目光投向了网络,通过快手、微信朋友圈等平台分享芦笙的制作过程与成品。凭借优质的内容输出以及精湛的手艺,他成功吸引了大量粉丝,实现了流量与口碑的双丰收,客户群体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从西南的苗族同胞们,到东南沿海的民乐爱好者,许多人慕名向他定制芦笙。陶帮强还提供为期1年的售后保障,顾客在使用芦笙的过程中无论遇到任何问题,他都耐心地解决。

在苗族文化体系中,芦笙是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于花山节而言,芦笙声与手鼓舞协同配合,共同营造出欢快的节日氛围,奏响节日的欢歌;当家中老人去世时,芦笙的曲调则成为情感的寄托,承载着对逝者的缅怀之情。

陶帮强以匠心为笔、以手艺为墨,全心全意守护芦笙制作这份文化记忆,在非遗传承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他不仅依靠精湛的手艺维持家庭生计,还让芦笙突破地域限制,跨越山海,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通讯员:申丽琴  熊春霞 文/图


一审:杜恩亮  一校:申丽琴  二审:郭 倩
二校:王文富  三审:聂学虎  三校:杨 杰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一审:杜恩亮  一校:申丽琴  二审:郭 倩
二校:王文富  三审:聂学虎  三校:杨 杰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标签 >> 文化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