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新华社关注丨昭通盐津:生态养鱼促振兴

 2025-11-21 10:24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初冬,沿山路行至昭通市盐津县普洱镇柏杨村应子社,河畔山坳间,盐津瑞川水产养殖基地45个养殖池依势而建。

盐津县普洱镇柏杨村生态养鱼场(2025年11月13日摄)。

“我们养鱼致富的底气,就来自这一湾碧水。”公司法人刘恂民介绍。山间活水通过管道,源源不断地注入池中,成群结队的杂交鲟鱼、红鳟鱼、雅鱼在水中悠然游弋。这个总投资2200万元、占地32亩的项目,自2024年9月全面完工后,已正式投入生产,预计年产优质冷水鱼400吨至600吨,主要针对四川省、重庆市等地,可实现年产值800万至1000万元左右。

生态养鱼(2025年11月13日摄)。

在养殖池边,村民李培祥正熟练地投喂饵料。他说,“以前在外地打工,最惦记家里的老人和孩子。现在走路十分钟就能到养殖场上班,每个月能挣三千多块。”

据了解,该基地目前已为当地村民提供了15个长期就业岗位,预计全面投产后可提供20个以上岗位,让村民真正实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基地还定期组织开展生态养殖技术培训,让周边村民掌握养殖技能。

生态养鱼场(2025年11月13日摄)。

沿着上清河道向上游行走,是新建的生态拦河坝。普洱镇相关负责人唐德军介绍,在项目推进过程中,镇党委、政府注重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协调统一。“我们联合水务部门,组织专业人员实地勘测水位基线,对拦河坝、引水渠道等设施进行严格的质量评估和生态影响评价。”唐德军说道。

通过创新推行“集体经济+产业企业+农户”模式,当地成功激活了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我们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以资源入股,参与养殖场建设发展;企业负责技术指导和市场销售;农户通过就业和培训获得稳定收入。这种模式既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又带动了农户增收,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普洱镇白杨村党总支书记罗世银介绍。

夕阳西下,养殖基地被染成金色。技术员陈虹正在记录当天的水质监测数据。这位“90后”技术员说,“生态养鱼是个技术活,既要保证鱼的品质,又要保护水的质量。我们计划下个月开始,为周边村民开展生态养殖技术培训,让更多人掌握这门技能。”(黄成元、黄春燕、邱琴)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值班编审:马燕    审核:陈允琪   责任编辑:聂学虎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值班编审:马燕
审  核:陈允琪
责任编辑:聂学虎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