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人文|24年,“夫妻磨坊”里的幸福回甘

 2025-11-21 10:12  来源:昭通新闻网

吴忠恒夫妻俩为顾客装玉米面粉。

初冬时节,盐津县晨雾缭绕,如薄纱般漫过山峦。在柿子镇,有一家看似不起眼却名声远扬的“夫妻磨坊”。

每天破晓前,当大多数人还沉睡在梦乡里,“夫妻磨坊”的灯光已然亮起,数台磨面机器开始快速运转,吴忠恒与妻子杨胜会将金灿灿的玉米粒倒入料斗。轰隆作响的磨面机,不仅陪伴这个家庭走过了24年辛勤岁月,也磨出了如今满屋的幸福味道。

命运的拐点:从顶梁柱到需要搀扶的人

时间回溯到2000年4月,那个春天因一场意外而黯然失色。吴忠恒在帮亲戚运送石料的途中遭遇车祸,导致骨骼断裂,最终被鉴定为四级残疾。“无法下蹲”这4个字,对于一个农村家庭的顶梁柱而言,无异于天塌地陷。

“那时我们才结婚7年。”杨胜会回忆道,“孩子们都还小。他倒下了,但这个家不能倒。”她毅然扛起了家庭的全部重担——奔波于医院和家庭之间,悉心照顾丈夫,操持农活,抚育年幼的孩子。

同心启航:磨坊里的希望之声

吴忠恒因身体受伤无法外出务工,生计成为这个家庭最紧迫的难题。2001年3月,吴忠恒夫妻俩注意到镇上没有玉米加工坊。“咱们开个磨坊吧,我在家守着机器,你负责打理一切。”吴忠恒对杨胜会说。这既是无奈的选择,也是希望的开始。

吴忠恒夫妻俩拿出所有积蓄,购置了一套二手的风机、碾米机和钢磨。创业初期,经营品类单一,仅能承接乡邻自带玉米上门研磨的业务,收入微薄,生意冷清。那些年,深秋的寒意似乎总能渗入心底,但他们始终相互扶持:吴忠恒凭借智慧和耐心,负责机器维修与磨面品质把控;杨胜会则以惊人的韧性,肩负起机器操作、货物搬运和照料家庭的重担。

岁月磨砺:坚守中的微光与转折

2009年,吴忠恒夫妻俩改变了以往被动等待客户上门加工的经营模式,开始主动采购优质玉米,加工磨制成面粉后直接面向市场销售。这一转变使生意逐渐好转,磨坊终于从“勉强维持生计”变成了能够“满足一家人基本生活开支”。

因吴忠恒夫妻俩身体常年欠佳,儿子便选择留在家中照料父母,成了他们最得力的帮手。这份孝心既是父母艰辛路上最温暖的慰藉,也是磨坊得以持续经营的重要支撑。

幸福回甘:四世同堂的温暖底色

如今,清晨的阳光透过梧桐叶隙洒在磨坊的院子里。儿子帮忙料理磨坊,孙女们清脆悦耳的读书声如欢快的音符,奏响这个家庭苦尽甘来的最美乐章。尽管门面是老一辈传下来的老屋,机器也还是那些更懂“粮食脾气”的老物件,但一年约8万元的收入,已足以支撑全家安稳的生活。

“新式机器虽然省力,但磨不出老味道。”吴忠恒抚摸着相伴多年的机器,语气里满是骄傲。这份对传统工艺的坚守,为他们赢得了众多回头客,也磨出了生活的底气。

暮色渐浓,磨坊结束了一天的劳作。杨胜会陪着吴忠恒在集镇上散步,儿子前去接放学的孙女。路过的乡亲们热情地打着招呼,这个曾经在困境中挣扎的家庭,用24年的相守与坚持,赢得了乡邻们的尊重与敬佩。

这间“夫妻磨坊”,见证了一位丈夫从绝望走向自强的不屈历程,一位妻子从柔弱到刚强的蜕变过程,更见证了一个家庭从风雨飘摇到安稳幸福的全部故事。吴忠恒和杨胜会的故事,如同一碗用岁月慢慢磨出来的玉米糊——温润、质朴,却散发着生命最本真的甘甜,无声地诉说着:只要同心同德,再坎坷的路也能走成坦途。


通讯员:黄成元  万晓艳  文/图

一审:杜恩亮  一校:黄成元  二审:郭 倩
二校:王文富  三审:倪 娜  三校:杨 杰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一审:杜恩亮  一校:黄成元  二审:郭 倩
二校:王文富  三审:倪 娜  三校:杨 杰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标签 >> 文化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