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21 10:02 来源:昭通新闻网


关河之水,奔流不息,蜿蜒穿行于滇东北的崇山峻岭之间。盐津,这座依山傍水、素有“滇川门户”之称的“一线”县城,正以其独特的笔触,在绿水青山间奋力书写着生态文明与乡村振兴相得益彰的崭新篇章。
“一线之城”的“生态之变”
盐津县城,建筑依山就势,最窄处仅容一江一路穿过,被称为中国最窄的“一线城市”。这独特的地形,既造就了别样的城市景观,也对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过去,守着绿水青山,却不知如何将其转化为发展的优势。发展的压力与保护的矛盾一度突出。
转变始于坚定的生态文明理念。近年来,盐津县将生态立县作为核心战略,从大处谋划、细处施策、难处破局。一系列硬招实招接连出台:《盐津县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盐津县推进“生态强县”建设实施方案》等文件为绿色发展绘就蓝图;河长制、林长制、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等制度压实了“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生态保护责任。
数据的背后,是生态环境质量的显著提升:近5年来,全县地表水、集中式饮用水水质达标率连续保持100%,确保了源头活水常清;县城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从2020年的97.2%跃升至99.1%,细颗粒物平均浓度稳定在每立方米26微克以下,呼吸之间,心旷神怡。同时,完成235个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超20万人从中受益,治理率从5年前的13.3%提升至66%,昔日“污水靠蒸发”的景象正被绿水环绕的美丽乡村取代。
“竹林摇绿”与“乌鸡啼金”的致富经
生态优势如何转化为经济优势?盐津的答案是:走“一产利用生态、二产服从生态、三产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之路,深耕富民产业。
走进庙坝镇,32万亩有机竹林随风摇曳,绿浪翻滚。“以前靠山吃山,路子窄。现在不一样了,这竹子就是‘绿色银行’。”正在林间忙碌的村民老陈说。
他算了一笔账:“我家有20多亩竹林,按照有机标准管理,竹笋价格上去了,仅这一项收入一年就有好几万元。村里还发展了林下经济,日子越过越有盼头。”这片“绿”,不仅涵养了水源,更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盐津作为“中国方竹之乡”和“全省首批林业碳汇试点建设示范县”,正在将每一片竹林都变成潜在的碳汇资产。
与此同时,盐津的另一张生态名片——盐津乌骨鸡正声名远播。“盐津乌骨鸡”已荣获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和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称号。
全县累计获得绿色食品认证23个、有机食品证书35份,这些都是生态优质农产品最硬核的“身份证”。2024年,全县蔬菜、中药材等产业规模超45万亩,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24.89亿元,生态经济的成效在发展账本上清晰可见。
“红线为底”的守护与新生
发展的底色是保护。盐津县共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461.76平方公里,设立饮用水水源地19个、自然保护地4个,为珍贵的生态空间划定了不可逾越的“铁线”。同时,积极开展“绿盾行动”“候鸟行动”等专项保护行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率提升至95.3%,为50余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提供了理想的栖息环境。这片土地上,发展与保护并非取舍,而是和谐共生的双赢。
在拥有唐袁滋题记摩崖、秦五尺道等历史遗迹的豆沙镇,昔日险峻的古道旁,如今游人如织。当地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持续向好的生态环境,成功打造了“豆沙+盐津县城+乡村旅游点”生态旅游线路,旅游综合收入逐年递增。生态与文旅的深度融合发展,让古老的盐津在严格保护下焕发出新的生机。
从攻坚克难的生态治理,到点绿成金的产业探索,再到红线为底的坚定守护,盐津县正沿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稳步前行,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为子孙后代留住了永续发展的沃土。
通讯员:黄成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