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21 09:38 来源:云南网


11月20日,全省防汛救灾工作总结会议在昆明召开。
云南是全国防汛救灾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由于暴雨多发、河网密布、地质灾害突出等特殊因素叠加,使我省防汛救灾工作,更具复杂性和严峻性。
2022年汛期,云南创新建立了防汛“1262”机制,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取得了明显成果成效。实践证明,“1262”机制是一套务实、管用、高效的工作方法。
“回顾过去4年
‘1262’机制的建立和实践
有很多经验启示,值得认真总结”
会上
省委书记王宁总结了8条经验启示

党政“一把手”必须带头抓防汛,当好“施工队长”。今年,面对严峻防汛形势,凡是有强降雨预警的地区,党政“一把手”夜间要轮流到指挥部值班。
之所以这么重视,主要是3点:
——防汛直接关系群众生命安全,是重大政治责任,主要领导必须担当。
——汛情、险情、灾情瞬息万变,不能层层请示、贻误战机,主要领导在一线调度,才能果断拍板、果断处置。
——只有主要领导直接抓,才能快速集结力量、整合资源。
总之,全省各级党政“一把手”必须扛牢第一责任人责任,把防汛救灾时时放在心上、抓在手上,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防汛救灾涉及的部门多、层级多,有统一的指挥体系,才能把方方面面的力量统筹起来、联动起来。
怎么联动?从实践看,有3个重点:
部门与部门要联动。云南建立的副指挥长带班、联合值班、部门会商等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应急、自然资源、水利、气象等部门,要共享资源和信息,既各负其责,又协同作战。
区域与区域要联动。从近年来发生的灾害看,“上游降雨、下游受灾”的现象在一些地方比较突出。针对这个问题,各地区想了不少办法。比如,普洱市创新建立上下游防汛联动机制,指挥部对上下游同步预警、同步调度、同步组织群众转移。
预警与应对要联动。制定“1262”预警叫应和防范应对工作细则,明确发布预警的单位,发什么、怎么发、发完后如何跟踪调度;让收到预警的单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怎么干、干完以后如何反馈。

预报预警快一分、准一分,防范应对就早一分,灾害风险就少一分。
——比如,加密气象监测设施。全省累计建成5000多个自动气象站,气象雷达从2022年的18部增加到52部,增长近2倍。现在,预报的降雨落区更加精确。
今明两年,云南安排3亿元,继续实施加密气象监测网项目,新建一批自动气象站、雷达,以及数智防汛“1262”系统。各部门要再争取项目、资金、技术等支持,力争到“十五五”末做到县县有气象雷达、村村有自动气象站。
——比如,充分利用应急广播。这在农村特别是偏远山区非常实用。遇到暴雨手机信号中断,就能通过广播“喊话”叫应到人。
目前,应急广播已覆盖全省20户以上的自然村。下一步,要不断完善网络、广播等体系,提高预报预警精准性时效性。

实践中,云南不断细化转移避险措施,形成了一套“权责清晰、路径明确、执行有力”的工作体系,重点解决4个问题:
什么情况下转?就是“四个一律”,当雨量达到临灾预警值时,一律转移避险;当发生险情异动时,一律转移避险;当风险隐患不能准确预判时,一律转移避险;当夜晚风险隐患难以研判时,一律转移避险。
谁来决策?转移避险必须果断,不能犹豫,要实行扁平化管理,不能层层请示、层层指挥。把转移避险决策权交给基层,最终目的就是要“快”。
转到哪里?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投亲靠友,另一种是集中安置。在集中安置场所建设中,一方面,要用好现有场所,像中小学校、党员活动室等,配备必要的应急物资;另一方面,要整合地震、洪涝、地灾等资金,在一些重点区域,改造提升或布局建设一批安置点。
怎么转移?就是要做到有组织地转移、有序转移、安全转移。要以自然村为单位提前找好转移路线和安置点,组织培训和实战演练。省州县应急、自然资源等部门要统筹相关资金,给予转移群众适当补贴,安置好转移群众。要特别强调的是,夜间的转移,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能慌、不能乱、更不能漏。

基层网格员,人熟、地熟、情况熟。一有险情,就能以最快速度去叫应,去组织转移。
2023年以来,云南推行防汛网格化管理,把工作做到了每村每户每人,在隐患排查、预警叫应、转移安置等环节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目前,全省已有20多万名网格员。下一步,各地区要结合实际,进一步优化网格设置,加强培训演练,更好发挥网格员的“前哨”作用。

隐患排查越清楚、风险消除越及时,防汛工作就越主动。
风险隐患排查要突出3个方面:一是重点区域,像河道水库、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城乡低洼区,以及学校、医院、养老院等;二是关键部位,像山洪沟口、施工工地、尾矿库,以及交通沿线、景区景点等;三是薄弱环节,像单家独户、在陡坡上的民房,以及临崖临水的民宿、农家乐、网红打卡点等。各部门要结合各自职能,做好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工作。
今年初,省防汛办制定了《全省防汛备汛检查工作手册》,要用好手册,把隐患排查工作做实做细。
每年汛期前,都要系统开展一次风险隐患大排查,汛期中要时时排查,加强宣传引导和技术指导,发动群众发现身边的隐患。

做好防汛救灾工作,既要有“土办法”,也要有高科技,把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运用到风险监测、预警叫应、抢险救援等各环节。
比如,省防汛办开发“云汛达”APP,“1262”预报一发布,省、市、县、乡、村,一直到网格员,就能第一时间收到信息。APP应用以来,从预警到反馈的时间,比以前缩短了90%。自然资源、水利、气象等部门研发AI大模型,对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进行智能化的风险研判。大数据的运用越来越重要,各地区各部门要继续探索。
另外,卫星电话、无人机、电子围栏等设备和技术作用也很大。省应急厅在全省重点风险地区,部署了1700多部卫星电话,即便发生“三断”,信息也通畅。省气象局会同移动、电信等运营商做的电子围栏,在数字地图上划一个区域,区域里的人就能收到手机预警短信。


防汛救灾,“防”是前提,“救”是关键,重点抓好两件事:
——救援的力量、人员、物资要提前准备好,一旦发生险情,就能快速行动。
比如,怒江州贡山县在独龙江乡预置应急救援物资5000多件,储备的生活物资,可以满足群众30天的基本生活,为抢险救援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强化救援力量建设。
这几年,在抢险救灾中各类应急救援队伍,特别是消防、森防两支专业队伍冲锋在前、担当作为,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作出了积极贡献。
下一步,省应急厅要统筹好各方面力量,进一步完善救援队伍的配备、调动、预置等机制,确保关键时刻拉得出、顶得上、打得赢。要加强统筹协调,打破行政区划,就近就地调集救援力量和物资,早一分钟到达,就多一分希望。
八条经验,条条关键
是“1262”机制取得成效的核心密码
当前,防汛期转入防火期
变的是战线,不变的是要求
各地区各部门要举一反三
把“1262”机制的成功做法
转化运用到防灾减灾救灾各领域
为云南的高质量发展
构筑起一道坚实可靠的安全屏障
来源:云南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