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研学促成长 文化润童心 ——“昭视小记者”触摸昭通古城历史脉搏侧记

 2025-11-10 13:26  来源:昭通新闻网

近日,一场以“探秘昭通古城文化起源,寻找历史文化印记”为主题的“昭视小记者”研学活动在昭通古城成功举行。本次活动旨在通过沉浸式的实地探访,引导70余名中小学生及其家长深入了解昭通的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在“行走的课堂”中感悟城市发展变迁,激发对家乡故土的深厚情感与本土文化的传承发扬。

沉浸古城,探寻历史源流

随着研学导师的开场导入,明确了此次的探索之旅——追溯古城历史,解读建筑密码,感悟人文精神。孩子们手持精心设计的研学任务手册与古城地图,带着对昭通古城的好奇,正式开启了穿越时空的文化探寻。首站文庙、凤池书院、贵州会馆,将大家带入了儒家文化的深厚氛围中。导师的讲解,不仅阐述了孔子与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的深远影响,更将国家级文物孟孝琚碑、霍承嗣墓的历史文化价值娓娓道来。站在古城的中心,对比着今昔图片,学生们直观地感受到了昭通作为明清时期滇东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昔日辉煌,理解了其何以享有“小昆明”的美誉。此次研学任务“派发”后,孩子们认真寻找着古城每个角落中潜藏的建筑密码。在辕门口区域,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接到了第一个实践任务——在古城地图上寻找古建筑、老街道的对应坐标,只见孩子们仔细观察着地图上的各个位置、街道名称,寻找着周边老字号商铺的历史痕迹,团队协作间,古城的历史轮廓在讨论声中逐渐清晰。沿着启文街、怀远街、陡街等古老街巷徒步前行,由青砖灰瓦、飞檐翘角、雕花门窗构成的明清建筑画卷徐徐展开。导师细致讲解着“前铺后宅”的商业格局、四合院的布局特色以及民居中蕴含的地方文化。在迟家大院,学生们仿佛穿越回过去,从精雕细琢的建筑细节中窥见传统民居的生活场景与昭通商业文明的繁盛。任务中还要求每组“昭视小记者”选择一栋特色建筑,记录至少三处细节并推测其历史功能与民俗文化,这不仅锻炼了观察力,更激发了孩子们基于实物的历史想象力。

文化溯源,感悟家国情怀

此次“研学”活动还深入探讨了“朱提文化”的渊源。讲解员系统介绍了“昭通”名称与古城的由来,以及陕西会馆、广东会馆等所代表的会馆文化如何见证并推动了古城的经济繁荣。在关于“朱提银”如何促进昭通成为南方丝绸之路重要驿站的讨论中,学生们积极思考,记录观点,对古城在历史长河中的枢纽地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值得一提的是,当行至“共赴国难”雕像前,那“母亲送儿子”“妻子送丈夫”的感人场景,深深触动了每一位学子。导师适时引导,讲述了昭通人民在民族危难时刻所展现出的“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与“崇文尚武”的精神传承。这一刻,历史的厚重与民族的责任感交织,让孩子们对今日国泰民安的幸福生活倍加珍惜,爱国主义的种子在心中悄然萌发。

成果分享,传承文化薪火

探访结束后,各小组在辕门口广场集中进行总结与分享。孩子们踊跃发言,展示任务成果,分享研学心得。导师的精准点评与知识补充,进一步巩固了所学,并再次强调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紧迫性与重要性。活动最后,孩子们以习作的方式以多个角度、多种表现形式描写了心中的昭通古城全貌,为这场知识与实践结合的“研学之旅”画上了圆满句号。

本次昭通古城研学活动,巧妙地将观察记录、分析探究与实践创作融为一体。学生们不仅通过任务手册完成了对古城地图、建筑细节的记录,还将通过后续的思维导图绘制、手抄报展示、观后感撰写等方式,深化学习成果。

通过此次“行走的课堂”,学生们能深入了解昭通古城的历史文化价值,有效掌握其核心知识点,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让教育融入于历史现场,让文化在亲身体验中传承。此次昭通古城研学活动,正是一次成功的实践,它真正实现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的有机结合,让历史的温度与文化的脉动,深深印刻在每一位参与者的成长历程中。


记者:马娟 刘兴刚 文/图

一审:陈忠华  一校:马 娟  二审:聂学虎
二校:胡远松  三审:陈允琪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一审:陈忠华  一校:马 娟  二审:聂学虎
二校:胡远松  三审:陈允琪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