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水富“以工代赈”筑起“幸福路”

 2025-11-09 10:05  来源:昭通新闻网

清晨,水富市两碗镇成凤村的山间薄雾尚未散去,搅拌机的轰鸣声已唤醒了宁静的山谷。村民黄成前和儿子黄卿平头戴安全帽,正与乡亲们一起将混凝土浇筑进模板。一条宽阔平坦的产业路,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不断向前延伸。

“家就在眼前,工作也在眼前。”黄卿平擦了把汗,脸上洋溢着踏实的笑容,“为了照顾生病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孩子,我只能在附近打零工,但收入不稳定,心里总不踏实。现在和父亲一起在家门口做技术工,一天能挣几百元,傍晚收工就能回家。今年预计能多挣2.9万元,我真的很满意。”

黄卿平一家的故事,是水富市探索“以工代赈”村民自建模式惠及民生的生动缩影。2025年,水富市发改局在两碗镇率先试点,将总投资864万元的4个“以工代赈”项目交由村民自主实施。

创新模式:从“旁观者”到“主人翁”

与以往依赖外包施工队不同,两碗镇的项目首次采用村民自建模式。这一模式不仅简化了审批流程,免去了招投标环节,有效降低了管理成本,还让群众从项目建设的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和受益者。

在村党组织引领下,村民们通过代表会议选举成立理事会,从砂石水泥采购、小型机械租赁到具体施工建设,每个环节都由村民和理事会成员共同参与、监督。两碗镇成凤村委会副主任欧传兵介绍:“我们通过‘基层党组织+村集体经济+劳务队’的模式,确保项目规范高效推进。群众为自己修路筑坝,干劲十足,对质量把关也格外严格。”

据了解,该项目直接吸纳285名本地村民参与务工,其中脱贫户等重点群体达144人,占比超过50%。预计发放劳务报酬327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37.85%,真正实现了“资金直达民生”。

技能提升:从“出力气”到“学技术”

“以工代赈”项目启动前,村里专门组织了技能培训,针对混凝土浇筑、管网安装、堡坎砌筑等实用技术开展“手把手”教学。在工地上,经验丰富的老师傅耐心指导年轻人固定模板、铺设管网。曾经只能从事体力劳动的普通工人,如今拿起工具,已成为合格的技术工人。

“以前只会出力气,现在学会了技术,走到哪里都不怕了。”一位刚掌握管网安装技术的工人自豪地说。

据统计,两碗镇共有173名群众通过参与项目建设积累了宝贵的务工经验,掌握了专业技能,为未来就业增加了竞争力。工资水平也随着技能提升而提高,普通工人日薪150元,技术工人最高可达300元。

产业带动:基础设施变“聚宝盆”

“以工代赈”项目通过改善关键基础设施,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源头活水,形成了“改善设施—促进产业—带动就业”的良性循环。

在云富街道新安村,水富丰收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的虾塘波光荡漾。而在一年前,这里还因设施简陋、供水不足而停产。2024年的“以工代赈”项目对虾塘进行了彻底整修,打通了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

公司负责人吴澄桂望着丰收的景象,喜上眉梢:“虾塘修好了,水通了,今年我们投放了5000多斤成品虾,营收超20万元!”项目的成功不仅盘活了企业,还直接带动了当地劳动力就业,高峰期用工10余人,长期稳定用工5人,日工资80—120元。同时,企业每年向村集体支付5.6万元场地租金,实现了企业、集体、农户三方共赢。

从两碗镇修缮塘坝、硬化产业路,到云富街道维修虾塘,每一个“以工代赈”项目都如同一颗充满生机的种子,在改善生产条件的同时,催生新的就业岗位,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通讯员:宋春燕 揭倩婷 文/图

一审:罗 丹  一校:宋春燕  二审:张 帆
二校:马 鹏  三审:聂学虎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一审:罗 丹  一校:宋春燕  二审:张 帆
二校:马 鹏  三审:聂学虎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标签 >> 水富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