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民族团结 | 威信:深耕非遗沃土 谱写民族团结新篇章

 2025-11-10 10:04  来源:昭通新闻网

近年来,威信县坚持“在挖掘中求发展,在利用中重保护”的原则,系统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焕光彩,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筑起坚实的文化桥梁。

威信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孕育了苗族、彝族等世居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瑰宝。无论是苗族蜡染的素雅深邃、刺绣的绚丽多姿,还是彝族歌舞的豪迈奔放,都承载着深厚的民族记忆与智慧,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凝聚民族情感的重要纽带。

“非遗进校园”浇灌民族团结之花

“非遗进校园”不仅是保护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也是落实“五育并举”、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威信县委、县政府积极与各中小学共建非遗传承教育实践基地,将苗族蜡染、挑花刺绣、芦笙演奏等省级非遗项目引入校园,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滋养青少年成长的沃土,在他们心中播下民族团结的种子。

在蜡染课堂上,一块平凡的白布经过绘稿、点蜡、浸染、脱蜡多道工序,逐渐呈现出蓝白交织的灵动纹样,引得学生阵阵惊叹;芦笙课上,学生们不仅学习吹奏技巧,还在传承人的讲述中,用心读懂每一段旋律背后蕴含的民族情感。

通过校地共建,威信县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博物馆”请进“校园课堂”,让古老技艺在年轻一代手中焕发新生。这不仅是对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还是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生动实践,为“红色扎西”增添了更加绚丽的时代色彩。

红色研学打造特色文化课堂

依托扎西会议会址等红色资源,威信县将非遗项目与红色文化教育深度融合,构建起独具特色的红色研学体系。来自全国各地的研学团队在追寻红军长征足迹、感悟革命精神的同时,还能沉浸式体验民族文化的魅力。

在红色研学实践基地,学生们亲手编织草鞋,体验红军长征岁月的艰辛;绘制蜡染作品,在点蜡勾勒间感受民族工艺的智慧与传承。这些沉浸式的文化实践,不仅让红色记忆“活”了起来,还让文化自信在年轻一代心中生根发芽。

这种“红色教育+民族文化”的研学模式,既丰富了红色教育的内涵,又为非遗传承注入了新活力,真正实现了“红色铸魂”与“文化润心”的有机统一。

活态传承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威信县积极搭建展示平台,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日常、走进生活。在传统节庆、民俗活动和旅游推广中,非遗正成为展现民族风情、促进各族群众交流互动的重要载体。

在扎西红色小镇、湾子苗寨等景区,游客们或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亲手尝试用蜡刀绘制独具特色的苗岭纹样,感受指尖流淌的匠心技艺;或参与挑花刺绣,在一针一线中对话历史,将一件件精美的手工艺品化作连接彼此的文化信物;或身着民族盛装,在芦笙、月琴的悠扬旋律中与当地群众共跳民族团结之舞。

一场场歌舞展演、一件件手工艺品,不仅是文化的生动呈现,还是心灵对话的窗口,不断巩固着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如今在威信县,非遗传承与民族团结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以非遗为纽带,威信正持续激发民族团结进步的内生动力谱写民族团结的新篇章。


通讯员:白 芯 文/图

一审:李丽娟  一校:白 芯  二审:童博谣
二校:王文富  三审:聂学虎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一审:李丽娟  一校:白 芯  二审:童博谣
二校:王文富  三审:聂学虎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标签 >> 威信 民族团结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