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剑川白族民居——榫卯木构的温度与新生

 2025-11-07 10:37  来源:云南日报

当晨曦照亮剑川古城翘角飞檐的轮廓,白族匠人手中的墨斗线已悄然弹响。在这里,一座座传统木结构民居的诞生,不仅是一次建筑行为,更是一场延续千年的生活仪式。

“竖房子喽!”在清晨的吆喝声中,吊车的轰鸣打破了乡村的宁静。这是传统与现代的奇妙融合——曾经需要三四十人肩扛手抬的木构架,如今在吊车助力下稳稳升起。老木匠眯着眼调整梁柱角度,年轻人灵活地攀上木架固定着榫卯节点,木锤敲击榫头的声响清脆悦耳,壮年汉子们则分组拉着稳固木架的麻绳。“一家竖房百家帮”,在延续着传统生活习俗的乡土社会里,一户人家的建房大事就是一场同心接力的全村共建活动。

“四合五天井”的白族民居 通讯员 杨继培 摄

“地基不牢,地动山摇;梁柱不正,家业不兴。”这句流传在剑川的老话,将建房智慧同传家的道理关联起来。建房的每一道工序,都体现着顺应天时的准则和为人处世的严谨。从选料开始,木材需经3年阴干。掌墨师用“杖杆”在木料上画出266个榫卯标记,误差不超过一根发丝。当吊车将整“榀”木架凌空竖起时,穿斗式的结构竟不需要一枚铁钉,全靠榫卯咬合承重,每一间木构房屋里都藏着榫卯活态传承的密码。村里的木匠师傅说:“我们建的不仅是遮风挡雨的屋,更是能让子孙踩得踏实的‘道理’。”

“吉时已到!”随着一声高喊,现场瞬间沸腾,上梁仪式开始。爆竹声里,中梁缓缓升起,老匠人立在最高处,用木锤三叩梁木。接着,梁上其余人将硬币、米花糖抛向人群。头发花白的李奶奶抢到“龙头馒”,笑着说:“这是四世同堂的好兆头。”这场源自北魏的古老仪式,至今仍在剑川人的生活中传承。前夜“送木神”的密语、今晨染梁的朱砂、午后破五方的馒头雨,每一处细节都包含着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祥瑞的祈盼。

如今,剑川古城98%的新建民居恢复了传统形制。木匠寸师傅的订单排到了3年后,他笑呵呵地说:“现在,年轻人结婚都时兴建木楼做婚房,说是有‘温度’。”

通过老手艺“唤醒”新生活,木头里能生金。在沙溪古镇,“木构民宿”房价平均比混凝土房高出三成。传统技艺得到市场认可,得以更好地传承发展。白族民居成了有温度的文化符号,以其独特的韵味诠释着“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云南日报记者:段苏航 通讯员:杨继培

值班编审:马燕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张帆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值班编审:马燕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张帆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