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7 09:23 来源:云新闻


“以前种地靠天吃饭,遇到干旱就愁产量,现在学了喷滴灌、水肥一体化这些新技术,就算干旱也能让作物喝上‘精准水’!”近日,昭鲁灌区节水减灾提效技术培训现场,刚听完培训课的昭阳区旧圃镇红泥闸村10组组长范沛松脸上满是笑容地说,“培训专家提出的‘水稻无需时刻泡在水里,偶尔也要透透气’这一理念,打破了我们的常规认知。”这场精准对接农业生产需求的技术培训,正为滇东北重要农业产区的粮食稳产注入科技动能。
昭鲁灌区作为昭通市粮食生产的“核心阵地”,52.9万亩灌溉面积承载着区域粮食安全的关键使命。但云南典型的季节性干旱、耕地“高地势低水位”、土壤保水能力弱等先天条件,再加上灌区此前先进节水技术应用不足、灌溉体系不完善等问题,让粮食产量稳定一度面临挑战。
破解生产难题,科技是关键抓手。此次培训针对性引入国内前沿农业节水技术,聚焦西南季节性干旱区生产痛点,让“解渴”技术精准落地。昆明理工大学教授刘小刚讲授的喷滴灌轻简化应用技术,解决了传统灌溉“大水漫灌”的浪费问题;昭通市农科院副研究员陈选贵讲解的稻田水层管理与杂草防控技巧,为提升粮食品质支招;昆明理工大学博士韩焕豪讲授的稻田间歇灌溉与截污减排措施,实现了节水与环保的双赢。“专家讲得特别实在,从设备安装到日常管理,还有应对干旱的应急办法,一步步教我们怎么操作,听完就能用。”参训学员边听边记,现场交流提问不断。
“有时候浇地要么浇不透,要么浪费水,遇到旱季更是看着农作物缺水减产,心里急得慌。”参加培训的昭阳区旧圃镇红泥闸村党总支书记孙选松说,听完专家的讲解,这些疑惑都打消了,农业节水技术不但不会降低作物产量,还能改善作物品质,非常实用。
作为低纬高原季节性干旱区推进节水农业的重要实践,此次培训让参训的基层农技人员、农户、村干部们吃透了技术要领。大家纷纷表示,要把学到的节水减灾技术带到田间地头,让每一滴水都用在“刀刃上”。如今,昭鲁灌区的田垄间,科技赋能的“种子”已然生根——精准灌溉的水管蜿蜒延伸,科学配比的水肥直达作物根系,曾经“靠天吃饭”的种粮模式,正被“科技管水”的新范式取代。
据了解,节水减灾技术在灌区的全面推广,不仅将有效破解“产量不稳、品质不高、水分利用效率偏低”的难题,还能为耕地筑牢稳产高产的科技屏障。
云新闻记者 王怡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