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6 09:52 来源:昭通新闻网



清晨的盐津,第一缕阳光洒在青石板路上,街角水粉店的铜锅正冒着热气。这份舌尖上的暖意,与这座多巴胺城市的鲜活色彩相映成趣。老板舀出文火慢炖整夜的乌骨鸡汤,浇在晶莹的水粉上,再撒上一把翠绿的葱花,一碗被盐津人视作“家乡具象”的鸡汤水粉,盛满了街巷的烟火与温情。而这份烟火温情能长久延续,离不开司法力量对产业根基与民生温度的守护。盐津县人民法院的干警们行走在乌骨鸡林间牧场、穿梭在肉牛养殖基地、驻足于餐饮的灶台前,细细勾勒出一幅法治护航民生的生动图景。
一碗水粉里的产业护航
鸡汤水粉的灵魂,在于盐津乌骨鸡熬出的醇厚汤底。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盐津乌骨鸡不仅是千家万户餐桌上的美味,还是全县“一县一业”的核心支柱。从山林养殖到百姓餐桌的全链条中,盐津司法服务始终如影随形。针对养殖合同、加工合作、品牌维权等常见纠纷,盐津县人民法院建立“快立快调”机制,高效化解矛盾。在一起乌骨鸡苗买卖纠纷中,原告袁某与被告郑某因货款问题僵持不下,眼看即将错过关键养殖周期。盐津县人民法院承办法官深知“农时不等人”,多次上门沟通,既讲清法律规定,也体谅养殖艰辛,用情理交融的调解方式,最终促使双方签订调解协议,被告按期支付欠款,确保袁某的养殖计划顺利进行。正是通过诸如此类的司法服务,盐津县人民法院守护着农户依托乌骨鸡产业稳定增收的希望,也守护着街边水粉店里那一碗碗热气腾腾的家乡风味。
牛栏圈里的产业托举
肉牛养殖是盐津农业产业的另一重要支柱。一头头膘肥体壮的肉牛,不仅是农户家中的“致富宝”,也是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承载着当地群众的增收希望。在普洱镇串丝村,一起涉及15头能繁母牛的代养纠纷曾让养殖场陷入僵局。村民陈某与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签订《能繁母牛代养协议》,约定由陈某代养合作社购买的15头能繁母牛,若成功繁殖牛犊,双方按比例分成;若未能繁殖,合作社则需支付陈某相应的饲养成本。后因养殖技术、经济效益、饲养成本等因素,合同难以继续履行,双方在解除合同事宜上无法达成一致意见,陈某将合作社起诉至法院。普洱人民法庭干警深知,养殖纠纷拖一天,农户的损失就多一分。承办法官第一时间赶赴养殖场实地勘察,一边核对饲养成本账目,一边讲解合同履行的法律责任,最终促成双方签订调解协议,既挽回了陈某的养殖投入损失,也保障了村集体合作社的持续运营。陈某看着重回牛栏的母牛,对上门调解的法官连声道谢。
烟火旋律中的权益保护
盐津的烟火气,不仅藏在餐桌上的水粉与牛肉的香气里,还回荡在夜晚KTV的旋律中。而在这些热闹场景的背后,离不开一道坚实的“法治护栏”。曾经,KTV行业因版权问题陷入“盗版竞争”的困局。盐津县人民法院创新推出“行业调解优先—专业指导赋能—示范裁判引领”的三梯次调解法,联合市场监管局制定“收费标准×包间数量×经营天数×折价率”的四维定价公式,既考虑了商家的经营压力,又明确了版权保护的法律底线。如今,全县90%以上的KTV商家主动接入版权管理系统,侵权涉诉率下降50%,行业从“想唱就唱”的乱象转向“服务创新”的蓝海。
夕阳西下,盐津县城的街巷渐次亮起灯火。水粉店老板收摊时,会细心地收好当天的食材采购凭证,那是法官普法时强调的“维权依据”;养牛场的陈某想起法官提醒的“养殖档案要规范”,正在为新生牛犊做好标记;KTV里歌声悠扬,经营者深知这是版权保护带来的安心经营。从一碗水粉的鲜香到一项产业的崛起,从一家小店的生计到一座城市的繁荣,盐津县人民法院干警通过每一次上门调解、每一场公正裁判、每一次普法宣传,守护着这片土地上最动人的烟火气,让法治之光与民生温度在乌蒙山间温暖交融。
通讯员:付艳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