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5 16:57 来源:昭通新闻网


10月31日,随着来自四川的5200吨磷矿顺利装船,“万里长江第一港”云南水富港年度货物吞吐量正式突破1000万吨大关。从2021年的186万吨到如今的千万吨级规模,这条承载云南通江达海梦想的“黄金水道”实现跨越式发展。这一突破的背后,凝聚着昭通市人大常委会以监督实效护航开放发展的持续努力。
近年来,昭通市人大常委会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推动西部大开发、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决策部署,紧扣省委、市委关于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战略定位,依法履行人大监督职责,聚焦口岸经济发展这一关键领域,深入调研、精准建言、持续推动,为全市口岸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人大力量。
深调研察实情:锚定枢纽发展痛点
口岸经济是昭通融入长江经济带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关键抓手。2024年5月,市人大常委会组建由民宗外侨工委牵头的专项调研组,历时4天深入水富、绥江两地,走访港口码头、物流园区、企业车间等关键点位,并于5月29日召集7家市直部门召开专题座谈会,形成高质量调研报告。
调研精准勾勒出昭通口岸经济的“家底”:作为云南通往长江黄金水道的唯一门户,当地已建成“水公铁空”立体交通网——高速公路里程超1000公里,317公里铁路贯通滇川黔,昭通机场14条航线连接京津冀等核心区域,“3+3+5+N”物流枢纽体系加速成型。特色产品出口势头强劲,昭通苹果年出口占云南70%以上,天麻、小肉串等特色产品远销南亚东南亚及韩国。
与此同时,调研也锁定发展瓶颈:部分干部存在“内陆无口岸”的认知误区,水富港虽为云南唯一可常年通航3000吨级船舶的港口,却未纳入国家“十四五”口岸规划,翻坝转运能力超负荷、升船机通航不足等问题突出,且曲靖海关驻昭通办事处尚未落地。
建真言献良策:绘就开放发展蓝图
立足“锁钥南滇,咽喉西蜀”的区位优势,市人大常委会针对性提出五项核心建议:在思想层面破除认知壁垒,构建全市“一盘棋”发展格局;在规划层面统筹机场、港口等节点资源,打造多点联动开放窗口;在交通层面推进水富至宜宾高等级航道规划,完善“水公铁”多式联运体系;在开放能级层面争取将水富港纳入国家“十五五”口岸规划,加速海关机构落地;在国际合作层面拓展航线网络,提升枢纽影响力。
这些建议既回应现实需求,更着眼长远发展。针对水富港多式联运短板,报告特别提出加快进港铁路建设、推广“一箱制”服务等具体举措,为港口效能提升指明路径。
强监督促落实:见证枢纽能级跃升
“调研—建议—监督—落实”的闭环机制,让人大建言转化为发展实效。在持续监督推动下,水富港基础设施建设蹄疾步稳:中嘴作业区3个兼顾3000吨级的泊位建成投用,中心作业区2个泊位主体完工,进港铁路、公路全面贯通,形成“三作业区、一物流园、五连接线”的立体布局。向家坝马延坡隧道改造提前34天通车,车辆通行时间从8分钟缩短至3分钟,长胶廊道工程预计2025年底贯通,将大幅提升翻坝运输能力。
港口运营效能显著提升:2025年1—8月完成货物吞吐量730万吨,同比增长106.62%,集装箱作业量达38812标准箱,其中铁路集装箱占比超90%。目前已开通“水富—重庆”“水富—武汉”等稳定班轮航线,打造3条多式联运精品线路,实现定点定线定价运营,本年度已完成170航次联运任务。
开放型经济同步成长:2025年1—8月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达3952万元,同比增长8.3%,增幅位列全省第八;水富港贸易交易额截至10月底突破10亿元,磷矿、煤炭等大宗货物与东部工业制成品实现“双向畅通”。海关机构建设也取得突破,市政府通过第57次常务会议明确办公用房与经费保障,正加速推进与昆明海关的合作备忘录签订,力争2025年内实现实质性入驻。
昭通市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市人大常委会将持续发挥法定职能,围绕口岸经济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专题询问、代表视察等监督工作,推动政府压实责任、破解难题、狠抓落实,全力支持将水富港打造为西南地区连接南亚东南亚的“黄金水道”和内陆开放新高地,为昭通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展现更大作为贡献人大力量。
通讯员:杨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