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昭通好“丰”景⑭|巧家:“金蚕”吐丝织就致富路

 2025-10-06 09:36  来源:昭通新闻网

9月下旬的巧家,秋阳正好,空气中还留着桑叶的淡淡余香,巧家县白鹤滩街道蚕茧收购站里早已热闹非凡。竹筐整齐码在磅秤旁,雪白的蚕茧饱满紧实。蚕农李诗现正小心翼翼地将一筐蚕茧叠到秤上,看着工作人员过秤,嘴角忍不住上扬:“我今天卖了6000多元,前三季已经到手31000多元,第四季预计着还能添几千元!”

擦了擦额头的薄汗,李诗现指着满筐蚕茧笑得实在:“我养蚕28年了,一家人的开支就靠养蚕,现在娃娃打工去了,我们老两口带孙子、照顾父母,日子踏实得很!”

这鲜活的丰收场景,正是巧家县蚕桑产业蓬勃发展的缩影。

近日,笔者从昭通市长江丝绸有限公司获悉,2025年1月至9月,巧家县共饲养蚕种17100张,收获鲜茧730吨,实现蚕农售茧收入3870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820万元;同期生产生丝70吨,销售收入达4100万元,产业效益节节攀升,小小“金蚕”正为乡村振兴织就新“丝”路。

科技赋能,筑牢产业根基

巧家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为蚕桑产业提供了沃土,而科技赋能,则让这份“沃土”结出了更丰饶的果实。依托省级龙头企业昭通市长江丝绸有限公司,当地近年来大力推广抗逆性强的优质蚕桑品种,普及小蚕工厂化共育、大蚕省力化蚕台饲育、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关键技术,让传统蚕桑产业焕发生机。

白鹤滩街道旧营村是技术推广的“样板间”。2023年以来,该村改造升级小蚕共育室、配备恒温恒湿设备、推广层架式省力化蚕台,如今小蚕共育率达95%、大蚕蚕台饲养普及率超98%。2024年旧营村养蚕2041张,产茧79.62吨,农业产值430万元,同比增长22%。如今,这样的“旧营经验”正通过“示范点+技术下乡”模式,辐射带动全县13个乡镇(街道)的蚕农共同提质增收。

模式创新,拧成利益共同体

“蚕茧价格有保护,技术有人教,我们养蚕没后顾之忧!”这是巧家蚕农的共同感受,背后是“政府+公司+基地+农户”的成熟产业模式在发力。昭通市长江丝绸有限公司始终坚持“以农为本”,不仅建立“蚕桑技术员+农户”挂钩机制,让技术指导直达田间地头,更通过多重让利稳定蚕农信心——2024年发放各类农资补贴82万元,提取生产扶持费反哺生产,还推出蚕茧价格保护政策,确保蚕农“减产不减收”。

“近年来,蚕茧价格高,农户栽桑养蚕积极性也比较高。”昭通市长江丝绸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钱仁寿坦言,正是这种紧密的利益联结,让产业抗风险能力显著提升,“今年1月至9月的收入,离不开‘政企农’三方的齐心,更离不开对蚕农的持续扶持。”

促农增收,激活乡村动能

蚕桑产业早已成为巧家促农增收的“主力军”。数据显示,产业覆盖全县7960户农户,其中脱贫户户均养蚕收入从2022年的9766元,增长至2024年的13135元,增幅达34.49%;白鹤滩街道松梁村尤世学、旧营村梁国云等农户,更是连续三年实现年收入大幅增长,成为“产业富民”的鲜活案例。

产业链延伸还拓宽了就业渠道。在桑园管理、小蚕共育、缫丝加工等环节,企业优先吸纳脱贫户就业,2024年已有600名脱贫户在产业内务工,人均年务工收入超8000元,总收入突破480万元。“我们平时下乡给蚕农的蚕房消毒、做技术指导,看着他们丰收,我们也高兴。”巧家营蚕桑技术服务中心经理陈本清介绍,2025年该中心服务8个村,前三季度养蚕5556张,实现收入1300万元,第四季度预计养蚕1140张,产茧46吨,能让蚕农再增收250万元。

从蚕茧收购站的欢声笑语,到蚕农口袋里的“真金白银”,巧家的“金蚕”正吐出一条产业兴旺、百姓富裕的乡村振兴新路径。随着科技持续赋能、模式不断优化,这份跨越四季的丰收,还将为更多乡亲织就更美好的生活。


通讯员:谭昌国 饶兵 文/图

一审:童博谣  一校:谭昌国  二审:聂学虎
二校:胡远松  三审:倪 娜  三校:杨 杰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一审:童博谣  一校:谭昌国  二审:聂学虎
二校:胡远松  三审:倪 娜  三校:杨 杰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标签 >> 民生 巧家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