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院士专家“智力赋能”共绘高质量发展新蓝图 ——“科技入昭·沪滇合作”双招双引四场专场活动纪实

 2025-09-28 22:19  来源:昭通新闻网

九月的昭通,热潮涌动、智慧汇聚。9月28日下午,“科技入昭·沪滇合作”双招双引(招才引智、招商引资)活动精准发力,4场专场活动同步举办,聚焦高原绿色农业、竹产业、农文体旅融合、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四大关键领域,邀请全国约30名院士、专家与学者“传经送宝”。前沿理念在这里碰撞,智力资源与商业机遇在这里对接,各方携手为昭通梳理发展路径、谋划未来蓝图,为当地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高原绿色农业:从“种得好”到“卖得好”,专家支招破局产业升级

在昭通市高原绿色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专场,一场围绕“品种、技术、品牌、渠道”的头脑风暴热烈展开。在昭通市高原绿色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专场,贵州省农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陈泽辉围绕“玉米种质融合创制”发言,河北巡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温君分享“农业企业品牌打造与市场营销”经验;云南省农科院研究员隋启君、岳建强,云南农大教授李明军,云南省林草院研究员陆斌,分别就马铃薯、柑橘、苹果、青花椒产业,提供技术路径、提质方案与潜力分析;阿里巴巴尚金波则针对“淘宝天猫生鲜产业带”,提出打通农产品线上销售链路的方案。

“整个中国的马铃薯产业现在比较集中,就集中在昭通这一带,我们有生产优势。”农业农村部薯类专家指导组成员、云南省农科院研究员隋启君在交流中强调,需通过品牌赋能、市场开拓,让产业效益大幅提升,最终造福农民。这番话也让参会的永善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连华深受启发,他表示:“各位专家对昭通高原六大特色产业的建议,特别是品种选择、品牌打造、营销方面的内容,让我们受益很深。下一步,永善将结合三个产业带建设,抓好沿江河谷特色水果、半山花椒、高山冷凉蔬菜和中药材茶叶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从田间地头的品种优化,到市场端的品牌塑造,再到科技赋能与线上渠道打通,专家智慧与地方实践的碰撞,为昭通高原绿色农业铺就了从“种得好”向“卖得好”“品牌响”转型的清晰路径,也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智力底气。

竹产业发展:628万亩基地锚定“生态+产业”,院士领航科技赋能

当天下午2点30分,昭通市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咨询暨科技创新项目启动会专场如期召开。会上,昭通市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宣传片直观展现了当地竹资源的丰富禀赋与产业潜力;大关县围绕竹产业核心优势开展招商推介,吸引更多合作方参与产业发展;昭通市竹产业协会则全面介绍全市竹产业发展现状,让参会者对昭通竹产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专家组围绕《昭通市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建议稿)》开展专业论证,为方案完善建言献策;中国工程院院士、森林培育学家曹福亮教授详细解读笋竹资源高效培育及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从科技层面为竹产业发展提供支撑;南京林业大学校长勇强也发表讲话,结合行业发展趋势为昭通竹产业规划未来方向。

“昭通竹产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首先要转变发展方式,从传统的粗放加工转向精细加工。”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研究员赵一鹤提出,需依靠科技创新,将全产业链融合与品牌塑造贯穿产业发展全过程,同时聚焦竹种类资源创新、新产品深加工与高值化利用两端,强化科技支撑与绿色发展,提高方竹利用效率。

据了解,昭通市竹基地面积已达628万亩,占全国竹林总面积的19.4%。当前,昭通正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锚定“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方向,在基地提质增效、产品创新研发、精深加工突破、特色品牌塑造、利益联结深化、林下经济拓展六大领域持续发力,探索生态美与群众富相辅相成的发展路径。“今天听了各位专家的介绍,我们意识到自身定位还不够明确。”昭通市竹产业协会会长廖兴巧表示,未来将加强学习,携手政府做强竹产业,联合专家院士把昭通竹产业推向全国、推向世界。

农文体旅融合:多元资源搭台,联盟启动+倡议发布擘画新路径

同一时间,昭通市农文体旅融合高质量发展专场活动搭建起高效交流合作平台,为产业融合注入新活力。活动伊始,昭通市文旅专题宣传片通过生动影像,让参会人员直观领略昭通的文旅魅力;随后,昭阳区围绕避暑旅居、威信县聚焦红色旅游、巧家县依托避寒旅居资源,分别开展招商推介,其余县(市)则以书面形式展示各自文旅特色,全方位呈现昭通多元丰富的文旅资源矩阵。

云南省旅游研究学术委员会顾问、委员杨宇明率先登台,结合行业经验为昭通农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提出专业建议。在全体参会人员的见证下,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与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联盟正式启动,该联盟将为昭通产业深度融合提供有力支撑与全新动能。

此后,窦志萍、李庆雷、郑向敏、董文渊、陈桂林、熊剑峰6位专家依次开展主题演讲,围绕“防风险、保安全推进高质量融合”“从筇竹文化看融合路径”等关键议题,从专业视角剖析发展痛点、指明前进方向。

“‘十五五’时期,昭通市农文旅融合应坚持以‘农民为主体’、以‘农业为根基’、以‘文化为灵魂’、以‘旅游为载体’的原则。”云南省旅游研究学术委员会委员、云南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李庆雷建议,同时要发挥智库、科研院所,企业家、龙头企业,以及文学艺术界专业人士三方积极性,形成发展合力。

互动交流环节中,参会人员围绕产业融合的难点堵点与潜在机遇深入探讨,思想碰撞间凝聚诸多发展共识。彝良华睿广告传媒有限公司法人代表雷安华收获满满:“这次专场活动让我更加憧憬、更有信心。作为文化行业从业者,下一步我们将在文旅宣传中融入更多文旅元素,助力昭通文旅发展。”

活动尾声,《高原特色农业与文旅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昭通倡议》正式发布,结合昭通各地文旅特色明确五大核心方向:提高战略认识,凝聚融合发展合力;筑牢产业基础,夯实融合发展根基;注重业态创新,增强融合发展效能;深化文化铸魂,厚植融合发展底蕴;强化政策供给,提升融合发展质量。

“下一步,我们将结合昭通的气候资源优势,重点发展‘避暑旅居’和‘冬季避寒’康养产业,以‘城镇旅居’和‘乡村旅居’为突破口,结合农文体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昭通旅游业发展。”昭通市文化和旅游局资源开发科科长曹喜田介绍道。

教科创协同:院士分享+国际视野,为人才振兴与创新发展指路

在昭通市教育、科技、人才协同融合发展专场,中国科学院院士张亚平的分享成为全场焦点。他以“需求牵引、创新发展”为题,结合自身成长经历,从科研选题切入,讲述不同时期如何紧扣国家重大需求与科研发展规律,主动调整科研方向。同时,他立足科技前沿视角,深刻阐释需求驱动创新的内在逻辑,并结合昭通生物资源禀赋与产业发展需求,为当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创新发展提供思路。

“科学研究很重要的是要推进社会经济发展,要明确国家和社会的需求,以需求为牵引。同时,创新离不开学科交叉,要不断挑战、深入探索。”张亚平院士勉励广大青年人才,围绕抢占科技制高点的核心任务,及时调整研究方向,为解决国家与区域重大需求贡献力量。这番话让现场听众、昭通市科研工作者李声剑深受启发:“听了张院士的报告,不管是管理还是科研方面的内容,都给了我们很好的建议。今后科研遇到瓶颈时,我会思考如何开辟新领域,让研究落地,为昭通发展做贡献。”

专场活动中,云南省科学技术院副院长马敏象围绕“面向南亚东南亚国际区域创新合作与实践”主题发言,内容涵盖国际科技合作对国家战略的意义、南亚东南亚国家概况、合作机制、平台构建、实践成效及经验思考六个方面。他带来的前沿视野与实践经验,为昭通对接国际创新资源、推动学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与科研创新升级,以及对接南亚东南亚市场、实现产业升级与人才振兴提供了宝贵思路。

“这个活动真正体现了科技和人才的有机融合,专家院士来到昭通学院,又将教育纳入其中,让我们深刻感受到教育是支撑科技和人才的重要支点。”昭通学院党委书记李若青表示,人才培养极为重要,需推动人才成长与科技、社会有效融合,学校将尽最大努力培养人才,为昭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一场场专场活动,一次次思想碰撞,一份份务实建议,为昭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希望。在院士、专家的“传经送宝”与沪滇协作的有力支撑下,昭通正以更清晰的思路、更坚定的步伐,在产业升级、民生改善、创新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昭通篇章。


记者:陈忠华 高玉 安德立 刘兴刚 阮孝芝 高旭东 杨芳 闵光景 实习生:国强芝 文/图

一审:苏 燕  一校:陈忠华  二审:杨超烨
二校:彭晓雨  三审:陈允琪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一审:苏 燕  一校:陈忠华  二审:杨超烨
二校:彭晓雨  三审:陈允琪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标签 >> 活动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