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5-09-28 14:37面对丈夫与儿子相继离世的沉重打击,李学会独自扛起了家庭的重担。在脱贫攻坚政策的帮扶下,她新建了住房,积极发展种植和养殖业,成功实现脱贫致富。如今,她已养殖半细毛羊50余只、生猪4头、马11匹。在她的言传身教下,子女们也踏实努力、勤劳肯干。李学会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一步步改变生活,生动诠释了“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真谛。
20载寒暑,李学会用汗水浇灌贫瘠的土地,用坚韧对抗生活的风霜,将困苦的昨日改写成幸福的新篇。
困境中的抉择与坚守
回望来时路,每一步都充满艰辛。当年,全家6口人挤在20多平方米、摇摇欲坠的茅草房里,夏不遮雨、冬不避风,屋内烟熏火燎,屋外“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水电不通,煤油灯豆大的火苗是夜晚唯一的光明;餐桌上,洋芋是绝对的“主角”,一年到头难得闻到肉香。孩子们翻山越岭求学的背影,是她心中最深的牵挂。
然而,命运的严酷考验接踵而至。2012年,丈夫杨雄碧和年仅16岁的儿子相继离世,将这个本就脆弱的家庭彻底推入绝望的深渊。面对嗷嗷待哺的两个幼子和骤然坍塌的“天空”,李学会没有倒下。她擦干眼泪,作出了一个母亲最艰难也最坚定的抉择:再苦再难,也要让孩子们把书读下去。“娃儿不读书,就永远走不出这大山,永远没指望。”这是支撑她熬过漫漫长夜的信念。于是她毅然扛起了全部重担,在田间地头拼命劳作,农闲时就到新疆务工,供孩子读书生活。在外务工的大儿子心疼母亲,毅然返乡,与母亲并肩耕耘,共同支撑起这个风雨飘摇的家,供养两个妹妹的学业。
奋斗中的蜕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就,也温暖了乌蒙山深处的虹口村。国家的好政策如及时雨,各级党委、政府的帮扶力量也来到了李学会身边。希望的曙光,终于穿透了厚重的阴云。
她深知,好政策是引子,脱贫致富最终要靠自己的双手。为了早日告别危房,她迸发出惊人的力量。建房工地上,男人干的活,她样样不落,双手磨出血泡,肩膀压得红肿,她咬紧牙关,一声不吭。历时4个月,一栋130余平方米的砖混新房拔地而起,彻底终结了茅草房的历史。
在乡村干部的精准帮扶下,李学会结合当地高寒山区的自然条件,将目光投向种养业。她拿出“再难也要学”的劲头,从零开始钻研养殖技术。每天天蒙蒙亮,她就第一个钻进羊圈、猪舍,精心调配饲料;夜深人静时,她仍打着手电,反复检查圈舍安全。这份日复一日的细心守护,换来了养殖规模的稳步扩大。在种植方面,她积极学习科学方法,改良传统耕作,根据节令巧妙安排洋芋、苦荞等作物的轮作套种。农忙时节,她在田垄间一干就是半天,用汗水浸润着丰收的希望。
同时,李学会全力支持子女外出务工,用勤劳的双手去拥抱更广阔的世界。在她的言传身教下,儿子、儿媳、女儿、女婿都传承了踏实肯干的品质,在外辛勤打拼,每年都能带回可观的务工收入,为家庭的持续增收注入了强劲动力。长子杨波每每谈及今日的变化,总是满怀感激:“是母亲用肩膀扛起了这个家,教会我们‘勤劳能改命’的道理。现在靠着一家人的努力,日子越过越有奔头了!”
勤劳中的传承
李学会的可贵,不仅在于她用勤劳改变了自身命运,更在于她始终葆有一颗金子般的心,将善良与互助的精神在乡邻间传递。
“再苦也要邻里相互帮衬”,是她朴素的处世哲学。每当农忙时节,谁家劳力紧缺,她总是放下自家的活计,第一个跑去帮忙;看到孤寡老人生活不便,她会主动送去自家种的蔬菜、养的鸡鸭。而当她遇到困难时,受过她帮助的邻里们也总是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这份守望相助的真情,如同纽带,将上虹口村民小组紧密联结,形成了“一家有难、众人相帮”的淳朴乡风。
从家徒四壁的困顿到丰衣足食的安稳,从绝望深渊的挣扎到充满希望的绽放,李学会用20年如一日的坚韧、勤劳与无私,完成了人生的蝶变。
记者: 罗丹 通讯员 谭黎明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