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昭通好“丰”景③ |巧家:马铃薯全产业链发展,4.8万户蹚出“薯” 光大道

 2025-09-25 10:12  来源:昭通新闻网

金秋送爽,硕果盈枝。在巧家县马树镇马铃薯高标准示范基地内,一幅热火朝天的丰收图景正徐徐展开。种植户们弯腰穿梭在田垄间,熟练地将饱满圆润的“青薯 9 号” 马铃薯从泥土中挖出,泥土的芬芳与丰收的喜悦在田间交织,升腾起满满的希望。

近年来,巧家县紧扣市委、市政府发展“六大高原特色农业” 的决策部署,充分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围绕“建良田、育良种、用良法、施良策”四大关键环节持续发力,推动马铃薯产业实现“育繁推一体化、产加销全链条”跨越式发展。2024年,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达26.8万亩,总产量突破45.2万吨,亩产1.7吨(位列全市第一),综合产值成功突破8.1亿元,惠及4.8万户马铃薯种植户,户均收入达1.12万元, “小土豆” 真正成了带动农户增收的 “大产业”。

省级马铃薯种业基地( 谭昌国 摄)

“育”良种:马树镇成“种源粮仓”,撑起产业“半壁江山”

“现在的马铃薯,就是咱老百姓眼里的‘金豆豆’!从去年开始,我把17亩土地流转给了基地,省心又稳定;剩下的5亩地自己种,还能在家门口务工,日子越过越有奔头。”种植户董明高脸上洋溢着藏不住的笑容,向记者算起了“增收账”,“一年下来,光在基地打工就挣了2万多元,土地租金还有6000多元进账,比外出打工强太多了!更重要的是,能陪伴年迈的老人和年幼的孩子,家庭团聚的温暖,让我心里踏实又满足。”

巧家:26万亩马铃薯迎来丰收——劳动创造幸福的生活(周明瑾 摄

作为巧家县马铃薯产业“一核四区多点”布局的核心枢纽,马树镇并非简单的“种植区”,而是全县种薯培育的“源头工厂”、种植技术的“输出窗口”、产业链延伸的“关键节点”。从一颗小小的马铃薯组培苗,到一条覆盖全流程的完整产业链,马树镇的“薯事”,既是巧家县实现“育繁推一体化、产加销全链条”的浓缩样本,更是全县高原特色农业突破发展瓶颈、实现转型升级的生动实践。

2024年,马树镇不仅建成3万亩马铃薯高标准示范基地,更建成马铃薯脱毒苗组培室、原原种生产大棚,成功打造省级种业基地等“硬核”设施,为“小土豆”长成“大产业”筑牢了根基。“这是我们的组培室,1000平方米的空间里,每年能培育1000万株马铃薯组培苗,相当于为全市马铃薯产业装上了‘良种芯片’,从源头保障种薯品质。”在马树镇的组培车间内,巧家洪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李昱霖一边带记者观摩,一边介绍道。

马树镇洪邦薯业马铃薯种薯展示(姜连聪 摄)

为确保种薯品质,巧家县积极依托省市农科院、云南农业大学的技术支撑,在马树镇打造 100 亩科技示范园,每年引进试种马铃薯新品种(系)200余个 —— 从国内的中薯、云薯系列,到从秘鲁引进的 CP 系列,每一颗种薯都要经过 “抗病性、产量、口感、适应性” 四重严苛筛选,最终筛选出 10 余个优质品种进行推广。“像‘昭薯 11 号’,在马树试种时亩产突破 6189 公斤,推广到全县后,直接让农户单产平均提高了 500 公斤,实实在在地帮农户提了产、增了收!” 李昱霖说。

种源优势持续转化为产业优势。2024 年,马树镇 100 亩原原种大棚产出 4000 多万粒微型种薯,2 万亩省级种业基地不仅能满足昭通全市的种薯需求,还远销德宏、盈江等冬作区。“以前全县种薯都得靠外购,成本高、运输难;现在马树成了‘种源粮仓’,农户拿种薯不用跑远路,成本还降低了 20%,真正实现了‘种源自主、成本下降、农户受益’。” 巧家县农业农村局种子站站长赵荣表示,马树镇的育种实力,直接筑牢了全县马铃薯产业的根基。

机械化种植马铃薯(姜连聪 摄)。

“种” 良法:“五统一” 模式树标杆,技术推广带旺产业

“行距 130 厘米、株距 30 厘米,双行垄作要‘起高垄、通沟渠’,施肥按氮磷钾 18:9:18 的比例配……” 每年播种季,马树镇 3 万亩高标准示范基地的田间都会热闹起来 —— 县农技中心主任周朝阳手持量尺,现场为来自全县各乡镇的种植户讲解种植技术、演示操作规范。在他身后,播种机、植保无人机轮番作业,现代化农耕场景让在场农户连连惊叹:“原来种土豆还能这么‘科技’!”

村民采挖马铃薯(黄开瑜 摄)

传统种植 “靠天吃饭、亩产低、品质不稳定”,一直是制约巧家马铃薯产业发展的难题。为破解这一困境,巧家县将马树镇作为“技术试验田”,率先推行“脱毒良种 + 双行垄作 + 科学施肥 + 农机作业 + 病虫防控”的“五统一”标准化种植模式。“马树示范基地的亩产稳定在2.5吨以上,我们把这儿的技术总结编成‘操作手册’,派技术员往全县各乡镇送技术、做指导。2024年,全县马铃薯亩产直接冲到1.7 吨,拿下全市第一的好成绩!”周朝阳自豪地说。

除了技术赋能,巧家县还按照“资金集中、资源整合、土地连片”的思路,以“地平整、旱能灌、涝能排、路相通” 为标准,统筹整合乡村振兴、中央预算内等各类资金,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4.5万亩。其中,在马树镇集中连片打造的3万亩马铃薯高标准示范基地,有效带动全县马铃薯规模化发展,逐步形成以马树为核心,老店、药山、崇溪、炉房为主产区,其余乡镇分散种植的“一核四区多点”产业布局,让科学种植的理念扎根田间地头。

丽薯6号(张顺富 摄)

“以前种土豆全凭感觉,病害多、产量低,一年忙下来也挣不了几个钱。去年跟着马树的技术员学技术,10亩地收了22吨,比往年多收7吨,收入直接涨了一大截!”来自其他乡镇的种植户刘女士笑着说,“现在全县农户都愿意往马树 ‘取经’,马树的种法,就是我们的‘致富经’!”

“链”增值:从“鲜薯”到“土豆米”,全链条激活产业动能

“叮铃铃——”在马树镇土豆米加工厂内,传送带走动的声音不绝于耳。新鲜采收的马铃薯经过清洗、挤压等多道工序后,变成晶莹剔透的“土豆米”,打包封装后,将发往广东、四川等地的超市,走上消费者的餐桌。“这是全国首条年产1000吨的‘土豆米’生产线,依托中国科学院吴奇院士团队的技术支持,我们把原本1元1斤的鲜马铃薯,加工成10元1斤的土豆米,大大提升了马铃薯的附加值。”李昱霖自豪地介绍道。

工人正在生产“土豆米”(张顺富 摄)

这条“土豆米”生产线,不仅是马树镇的“加工王牌”,更是串联巧家全县马铃薯产业的“纽带”。通过“公司+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基地”的合作模式,马树加工厂每年能消化2500余吨鲜薯,有效解决马铃薯“销售难”问题;同时,基地和加工厂还为当地群众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全年解决5.8万人次就近务工,带动群众年增收1200万元以上。

土豆米(张顺富 摄)

“我在加工厂一个月能挣4000元左右,还能兼顾家里的5亩薯田,打工、种地两不误。” 马树镇村民耿梅兰说,“以前种马铃薯最怕卖不出去,现在马树有了加工厂,我们种的马铃薯再也不愁销路,心里的石头总算落了地!”

2024年,巧家县马铃薯综合产值突破8.1亿元,4.8万户种植户户均收入1.12万元 —— 这组亮眼数据的背后,马树镇的贡献不可或缺:提供了近30%的种源、贡献了26%的产量、创造了3.7%的加工产值。从育种到种植,从加工到销售,马树镇用一颗小小的马铃薯,串起了巧家县马铃薯全产业链的 “主动脉”,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

惹人喜爱的“土豆米”  (张顺富 摄)

“马树镇的马铃薯产业,为全县高原特色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起到了很好的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巧家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勇表示,下一步,巧家县将以马树镇为核心,进一步扩建种薯基地、延伸产业链条,让马树的“薯经验带动全县更多农户增收致富,以马铃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为巧家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巧家融媒记者:张顺富 文/图


一审:郭 倩  一校:张顺富  二审:聂学虎
二校:彭晓雨  三审:倪 娜  三校:杨 杰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一审:郭 倩  一校:张顺富  二审:聂学虎
二校:彭晓雨  三审:倪 娜  三校:杨 杰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标签 >> 巧家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