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5-09-21 09:21自2022年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开展以来,上海外国语大学闵行外国语中学党员教师范玉华心怀大爱,跨越千山万水来到永善县。在为期3年的“组团式”教育帮扶工作中,他带领由上海、云南两地教育人才组成的帮扶团队扎根山区,用实际行动践行教育者的初心使命,展现共产党员的时代风采,为永善县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跨越山海去支教
支教是一场跨越山海的远征,是一次主动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的选择。2022年,中央组织部、教育部等八部委联合开展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在沪滇协作机制下,本着“中央要求、云南所需、上海所能”的原则,上海市选派141名教育人才到云南省27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开展为期3年的“组团式”教育帮扶,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闵行外国语中学的党员教师范玉华便是其中一员。
从教20多年来,范玉华曾先后在上海市3所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担任班主任、教师发展部主任、党总支副书记、副校长等职。他始终怀有一个心愿——到西部地区支教,力所能及地为山区教育贡献一份力量。2022年7月,这个机会突然来临,但范玉华却犯了难:一方面,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理应积极响应组织号召,冲锋在前;另一方面,母亲年事已高,两个孩子还小,都需要人照顾。最后,在家人的支持下,他听从党组织召唤,收拾好装满憧憬与梦想的行囊,不远千里来到溪洛渡高级中学,担任党总支副书记、校长,正式开启教育帮扶工作。
对于永善县,范玉华虽略有了解,但建立不起任何坐标联系。接到任务后,他立即通过网络查阅相关资料,提前为帮扶工作的顺利开展做足“功课”:永善县地处滇川两省六县接合部,属典型的高山峡谷地区。这里群山环绕、峰峦叠嶂、溪水潺潺,宛如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初到永善,只见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街道宽阔整洁,一排排树木郁郁葱葱,一个个市民热情好客……这些美好的景象,令范玉华眼前一亮。尽管语言、饮食习惯等方面存在一些挑战,但天蓝、水清、地绿、人安的永善县城,让长期生活在黄浦江边的范玉华对这块土地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摸清“家底”绘蓝图
教育的力量,足以改变人的命运。一直以来,范玉华都希望凭借自己与团队的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他们真正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增强他们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助力帮扶学校焕发新的生机。但他深知,这一切努力必须立足永善实际,不能简单照搬上海经验,尤其是像溪洛渡高级中学这样一所拥有3000多名学生的学校,更应稳步推进,切忌盲目“折腾”。
初到任时,范玉华仿佛回到了高中时代的那所县级中学:规模不小,校舍众多,但因地理位置和分期建设等原因,布局不太合理——缺乏足够的运动场地,楼道、教室、卫生间等区域也显得凌乱,校园文化氛围不足。于是,他带领团队成员从摸清“校底”开始,通过访谈、问卷和查阅资料等方式开展调研,深入了解学校的规章制度与运行机制,梳理其办学历史、现状、发展困境及其成因,并提出帮扶策略。他撰写的调研报告在全国247位校长的参评报告中脱颖而出,荣获仅有的3个特等奖之一。
面对东西部教育的现实差异,范玉华遵循教育教学基本规律,整体规划学校发展方向、办学特色和课程体系构建,带头修订并完善相关管理制度,重视教师成长,通过强化科研意识、推进课题研究,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同时,他着力加强班主任队伍、行政团队及骨干教师的梯队建设,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教育帮扶结硕果
针对学校硬件设施薄弱的实际情况,范玉华四处奔走、多方协调,积极争取各类资金共计720万余元。利用这些资金,学校新建和改造了篮球场、田径场、图书馆、食堂、录播教室等设施,增添了电脑、图书和体育器材,解决了学生宿舍热水供应难题,并为宿舍、教室和办公室安装了电风扇,校园面貌焕然一新。
硬件短板的快速补齐,让学校有了发展的“基石”。但作为党总支副书记和校长,范玉华并未止步于此,他进一步思考:如何切实落实中央“组团式”教育帮扶的初衷与使命,真正实现教育教学质量、教师队伍能力、学生综合素质和学校管理水平等4个方面的全面提升。
针对学校管理短板,范玉华带头修订完善管理制度,优化行政队伍结构,大胆起用年轻干部,推动校园管理向科学化、高效化转型。同时,他广泛征求意见,牵头建立公正合理的教职工绩效工资考核分配方案,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日常管理中,范玉华始终将校园安全放在首位。溪洛渡高级中学毗邻公路,校门口商贩聚集、人车混杂,安全隐患突出。为彻底解决这一问题,他积极对接相关部门,在多方支持下推动校门口实现人车分流,从源头化解风险。此外,针对校园面积广、地势落差大的特点,他牵头设立“红色护学岗”,组织全体行政人员与党员教师轮流值守,在上下学等人流高峰时段、校园关键点位为学生保驾护航。
在范玉华看来,教育帮扶既要注重“输血”,更要强化“造血”。他将上海市先进的教育理念与自身丰富的教学经验融入溪洛渡高级中学的日常教学,开展多项创新性工作。面对学生基础薄弱、课堂效率不高等现实问题,他提出“低小多快、学议练讲”的教学指导思想,强调以学为中心、以学定教。针对学校实行全寄宿制且留守青少年较多的特点,他倡导“理解、陪伴、体验、自主”的德育理念,通过理解与陪伴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借助体验活动和自主管理增强德育实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面对教学资源相对紧缺的实际情况,他鼓励学生发展兴趣爱好,并支持热爱写作的老师李光花牵头成立文学社,为学生搭建展示才华的舞台。在范玉华的鼓励与启发下,李光花多次带领学生在省、市及全国写作比赛中获奖。
同时,范玉华还充分利用东西部协作机制带来的各类资源,积极搭建教师学习、交流与展示的平台。他多次邀请上海、昆明等地的名师到校开展培训,为教师提供新课程改革的理论解读与实践指导。在校内,他组织开展同课异构、班主任论坛以及多层次教学竞赛等活动,全面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与立德树人能力。
在以范玉华为首的帮扶团队带领下,溪洛渡高级中学师生精神面貌与校园环境显著改善,连续两届高考超额完成目标任务。2023年,学校成功晋升为云南省二级一等学校,并荣获“昭通市教育发展先进集体”“昭通市美育特色学校”等称号。在2024年“云南省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中期考核”中,溪洛渡高级中学获评优秀等次。范玉华个人也因表现突出,被上海市闵行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给予考核记功行政奖励。
通讯员:黄桦 陈立 唐燕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