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健康昭通丨家长容错度:孩子行动力的“心理养分”

 2025-09-21 09:16  来源:昭通新闻网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行动力是他们探索世界、实现发展的重要能力。家长对孩子犯错的容忍程度,即“容错度”,如同滋养行动力的“心理养分”——容错度恰当,孩子便敢于尝试、勇于探索;容错度失衡,则容易抑制孩子行动力的发展。如何把握好容错的“度”,为孩子的行动力注入持久动力,值得每一位家长深思。

明辨容错本质

是“理性包容”,而非“放任自流”

许多家长对“容错”存在误解,认为它就是对孩子的错误“视而不见”。实则不然,真正有效的容错,是在孩子犯错时以包容的态度缓解其焦虑,再通过积极引导帮助他们复盘。这样做既保护了孩子的探索欲,也传递出“错误是宝贵的学习机会”的成长理念。

从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来看,3—12岁是儿童行动力形成的黄金期。这一阶段的孩子往往通过“尝试—犯错—修正”的循环来认识世界:比如学系鞋带时反复打结、搭积木时多次倒塌、写作业时频繁涂改……这些看似“笨拙”的行为,恰恰是行动力逐步提升的必经之路。家长对待错误的态度,直接影响孩子下一步的选择——是“敢再试一次”还是“不敢再动手”。

以孩子学骑自行车为例。摔倒后,若家长说“没关系,咱们看看问题出在哪儿”,孩子感受到的是支持,会更愿意继续尝试;若家长指责“怎么这么不小心,别骑了”,孩子可能会因为害怕犯错而拒绝再学,甚至从此抵触骑自行车。两种回应方式,直接影响着孩子行动力的发展轨迹。

低容错的隐忧

困住孩子的“行动脚步”

现实中,部分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容不得他们出现半点差错,无形中为孩子的行动力套上了“枷锁”。

例如,孩子刚开始学画画,作品略显粗糙,家长便批评“画得这么丑,一点都不认真”;孩子第一次洗碗不小心打碎了盘子,家长立刻指责“连碗都洗不好,真笨”;孩子做手工时未按照模板操作,家长急忙纠正“必须按我说的做,不然就是错的”。在这些场景中,孩子接收到的往往不是“该如何改进”的引导,而是“行动就会犯错,犯错就会被骂”的负面信号。

孩子长期处于低容错的环境中,容易形成两种心理障碍:一种是“焦虑型退缩”,表现为写作业时反复检查、害怕写错字,导致效率低下、思维僵化;面对新任务时第一反应是“我肯定做不好”,从而直接放弃尝试。另一种是“完美型停滞”,认为“只有做到完美才值得行动”,因害怕结果不理想而拒绝开始,陷入“想得多、做得少”的困境。这些表现并非孩子天生胆小或懒惰,而是在低容错的环境下,他们为逃避批评而主动关闭了自己的“行动力开关”。

高容错的力量

激活孩子的“行动潜能”

高容错的家长,能为孩子营造宽松的成长氛围,让孩子在试错中积累经验,逐步提升行动力。其核心在于为孩子提供了两种关键支持:

一是提供安全感支持。当孩子犯错时,家长首先关注情绪而非指责。比如,孩子搭的积木倒塌了,不说“你真没用”,而是轻声询问:“有没有受伤?我们一起看看怎样搭会更稳。”这种态度让孩子明白“犯错并不可怕,爸爸妈妈会陪我一起面对”,从而敢于放开手脚去尝试,行动力也在一次次“再试一次”的实践中逐渐增强。二是注重成长型引导。容错不是“不纠错”,而是引导孩子从错误中找方法。例如,孩子整理书包漏带了课本,家长可以先帮其解决问题,再一起复盘:“下次整理时,我们按照课本、作业本、文具分类核对,这样就不会漏带了。”这种聚焦于解决方式的沟通,能让孩子懂得“错误是进步的台阶”,逐渐养成“主动找办法”的思维模式,行动力也会变得更加坚韧。

更重要的是,高容错的环境有助于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这是支撑行动力的“核心燃料”。当孩子真正理解“失败是正常的,我可以从中学习”,未来在面对更大的挑战时,便不会轻易退缩,而是主动探索解决路径,最终成长为“敢于行动、善于行动”的人。

把握容错度

遵循三个原则

高容错并非无底线的纵容,而是根据孩子的年龄与错误性质灵活把握尺度:

原则一:区分错误类型。对于非原则性错误,如写错字、打翻水杯等,应多包容、多引导;而对于原则性问题,如撒谎、伤害他人、破坏规则等,必须明确指出错误,让孩子清楚行为的底线,避免因“过度容错”导致价值观出现偏差。

原则二:容错后必复盘。在包容错误的同时,也要帮助孩子分析原因、总结方法。比如,孩子因考试粗心而丢分,不说“你怎么这么马虎”,而是一起查看错题,并提出建议:“下次做完题,我们再检查一遍,好不好?”通过复盘,容错才能真正转化为成长的动力。

原则三:家长以身作则。不少家长害怕犯错、不敢尝试,却要求孩子勇敢行动。实际上,家长若能坦然面对自己的错误,如“妈妈今天算错账了,我们一起想办法核对”,孩子便能在潜移默化中明白“犯错不可怕,改正就好”,从而更愿意主动尝试。

孩子的行动力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在包容的环境中“养”出来的。家长多一分“允许犯错”的从容,孩子就少一分“害怕犯错”的负担。愿每一位家长都能成为孩子行动力的守护者,用理性容错的态度陪伴孩子,让他们敢闯、敢试、敢行动,在成长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记者:阮孝芝

一审:杜恩亮  一校:阮孝芝  二审:聂学虎
二校:王文富  三审:陈允琪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一审:杜恩亮  一校:阮孝芝  二审:聂学虎
二校:王文富  三审:陈允琪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