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5-09-21 09:04近日,云南省滇东北中心医院(昆明医科大学滇东北中心医院)急诊科收到一面写有“救命之恩重如山,感恩之情深似海”的锦旗。这面锦旗的背后,是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救援,展现了云南省滇东北中心医院多学科协作的强大力量和医务人员对生命的执着坚守。
泳池惊变
女子溺水命悬一线
事发当天,一名女子在游泳馆内突然溺水。救生员发现后,第一时间将其救助上岸。然而,此时女子已丧失意识、无自主呼吸、大动脉搏动消失、瞳孔散大,情况十分危急。救生员迅速展开现场急救,实施高质量胸外按压,清理女子的口腔异物,开放气道并进行人工呼吸。与此同时,其他工作人员紧急拨打“120”急救电话,并取来现场的自动体外除颤器(AED)。
在“120”急救人员抵达前,救生员持续进行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及时、不间断的心肺复苏,为后续救援赢得了宝贵的“黄金时间”,牢牢守住了生命的第一道防线。
接力救援
无缝衔接争分夺秒
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后,立即接替救生员开展救援工作——迅速实施心肺复苏,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并使用呼吸球囊辅助通气。经过约10分钟的紧张抢救,患者终于恢复了心率和自主呼吸。
随后,患者被迅速转运至“120”急救车。医务人员全程紧盯监护仪上的数据变化,随时准备应对突发情况。与此同时,他们紧急通知急诊科:“有一名重度溺水患者正在转运途中,请立即准备抢救!”
院内鏖战
多学科协作力挽狂澜
患者入院后,急诊科医务人员查体发现其处于昏迷状态,全身湿冷、口唇发绀、皮肤青紫、脉搏细弱,口鼻腔内有大量洗肉水样分泌物,尿管引流出酱油色尿液,心电监护显示心动过速、血氧饱和度极低。
急诊抢救室团队立即展开行动,行气管插管并连接呼吸机辅助通气,紧急进行动脉血气分析、电解质、心电图、头颅CT及肺部CT等检查,全面评估患者的肺损伤、意识障碍、内环境紊乱等情况,并针对性用药。
虽然经过紧张有序的抢救,但患者意识仍未恢复,生命体征极不平稳。动脉血气分析显示多项指标严重异常,肺部CT提示双肺弥漫性“白肺”,头颅CT提示脑水肿明显。综合各项检查结果,患者被诊断为在自然水域中淹溺、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伴肺部感染、休克、横纹肌溶解、乳酸酸中毒、代谢性酸中毒、缺氧缺血性脑病等多种严重病症。
急诊抢救室团队立即启动“溺水救治绿色通道”,将患者迅速转入EICU。此时患者血压低、心率快,即使在呼吸机高浓度氧的辅助通气下,血氧饱和度仍处于极低水平。EICU接诊医生立即向科室主任汇报病情,急诊科主任刘开贵迅速赶到现场指挥抢救。他精准分析患者休克及呼吸衰竭的病因,及时调整呼吸机参数、血管活性药物,并快速补液以恢复血容量。大约两小时后,患者血压逐渐回升,心率趋于正常,血氧饱和度上升至90%以上,生命体征逐步稳定。
入院第二天,由赵国厚副院长组织,医务科牵头,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重症医学科等多学科开展协作会诊。专家们共同分析患者病情的危重程度及治疗难点,提出后续治疗建议,包括药物选择、剂量、疗程、可能出现的风险及应对预案。急诊科与EICU医务人员根据多学科会诊建议,进一步调整治疗方案。
在医护团队的精心照料下,患者的心功能、肺功能逐渐改善,意识开始恢复,最终成功脱离呼吸机。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治疗,患者各项身体机能恢复正常,目前已康复出院。
奇迹背后
多方保障守护生命
此次溺水患者能够成功获救,得益于多方面措施的有力保障:游泳馆救生员第一时间实施心肺复苏,为患者争取到了宝贵的抢救时间;“120”急救人员快速响应,在转运过程中提供了高效的初期生命支持;急诊科医务人员凭借专业的急救技能,对患者进行了科学有效的救治;医院多学科协作诊治模式的运行,为全面救治患者提供了坚实保障。
云南省滇东北中心医院在此次抢救过程中,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时间就是生命,责任重于泰山”的医者使命,充分展现了多学科协作的强大优势以及医务人员对生命的敬畏与担当。
通讯员:邱裕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