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5-09-20 11:20受持续强降雨影响,9月19日清晨6时40分许,昭通市盐津县柿子镇岔河村新场四社发生大规模泥石流灾害。由于当地党委和政府提前部署、精准预警,并迅速启动“1262”精细化预警机制,灾害发生前,受威胁区域的12户群众已全部安全转移,未造成人员伤亡。
记者在灾害现场附近的大新线看到,大量泥石流从山顶倾泻而下,冲毁了新场四社至桃源1社的部分道路,末端淤积深度超过40厘米,造成交通中断;其余泥石流则涌入黑眼溪河道,导致河道严重淤塞。岔河村党总支书记朱申艳在现场介绍:“原本河道宽度在14至18米之间,深度约4至5米。此次泥石流把河道填平了,宽度扩展到约35米。”
今年汛期以来,柿子镇多次遭遇强降雨,防汛压力持续增大。镇政府积极对接县自然资源局,分别于8月13日和9月11日对隐患点进行实地勘查,并将岔河村新场四社地灾点列为重点监测对象,制定专项应急预案,成立4支应急分队,落实专人24小时驻守监测。“我们都是蹲点在这里,守着这个地灾点,没离开过人。”盐津县杮子镇岔河村地灾监测员杨文泽说。
受低涡切变和冷空气的共同影响,9月16日至18日,盐津县出现持续性强降雨,其中最大降雨量为199.8毫米。接到气象预警后,市县乡村四级按照“1262”精细化预警机制密切部署,当地强化了监测。
“从雨季开始就一直监测到现在。”9月18日上午10时,地灾监测员杨文泽发现该地灾点山体出现石块滑落迹象,立即上报。当地党委、政府第一时间启动应急机制。“接到预警后,4支应急分队迅速赶到村社区组织群众转移。”盐津县杮子镇党委委员、副镇长段荣财介绍,镇上在雨季严格运行“1262”精细化预警机制,“坚决做到应转早转、应转尽转、应转快转。”
根据提前制定应急预案,18日晚,镇村干部按预案组织群众向上游、下游两个方向紧急转移安置,不落一户、不漏一人。“18号晚上开始组织转移,到次日凌晨2点过,12户群众全部转移完毕,群众有些去了水田坝,有些上高山,在安全的地方居住了,剩下一个我带过来了,在这里。”柿子镇岔河村地灾监测员杨文泽说。
19日清晨,伴随着轰隆隆的巨响,大量的泥石流倾泻而下,方量约10万立方米,滑落距离达1.5公里。由于转移及时,未发生人员伤亡。“就像跨大山那样的吼声,全是泥夹石,几十吨的大石头,那个声音离我们越来越近,我们就往这边住房跑过来,再去复查这几户人,确认没有人在屋里,就一直在那里守着。泥石流第一次下来我们也没离开,第二次下来也没有离开,一直守到19日下午4点钟。”柿子镇岔河村地灾监测员杨文泽说。
灾害发生后,当地党员干部带头、群众互助,共同应对灾情。下游部分转移群众一度想返家喂养家畜,被镇村干部耐心劝返。他们在泥石流危险区域主要入口设立警戒线和警示牌,安排专人昼夜值守巡逻,防范次生灾害发生。盐津县杮子镇岔河村新场3社党员邹光会主动开放自家房屋,免费为安置群众提供一日三餐:“这个是天灾,尽量支持,力所能及做点事情。”桃源2社村民胡定金也前来帮忙,他说:“都是乡里乡亲,要互相关爱,尤其要照顾好老人,不能让他们挨饿受冻。”被转移村民杨培英说:“大家都很热情,今早那家喊我吃饭,晚上又到这家吃,吃住都没问题。”
目前,所有转移群众通过投亲靠友方式得到妥善安置,灾情统计和清淤工作正在有序推进。此次灾情成功避险,得益于基层预警及时、应急响应迅速以及干群同心协作,展现了当地高效有力的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成果。
记者:苏燕 常开俊 孙贵波 邬翔 盐津融媒 文/图/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