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阅读昭通·少年丨家校融合育桃李 师生同爱谱华章

 2025-09-20 10:47  来源:昭通新闻网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在漫长的教育旅途中,每一位班主任都怀揣着满腔热忱,如春风化雨般滋润着每一个孩子稚嫩的心灵,引领他们茁壮成长。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教育者的关注和爱护在学生的心灵上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教育征途中的点滴经验,以期激发更多的灵感与思考。

“融”育根基

“融”,即家校融合。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与学校的协同努力。在日常工作中,我格外注重与家长的沟通和联系。我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建立家校联系手册等方式,和家长保持密切联系。我们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状况,携手解决遇到的困难。这种紧密的合作关系不仅有助于我们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情况,更能够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正如柏拉图所言:“教育非他,乃心灵的转向。”得益于家访,我得以走进学生的家庭,润物无声地了解许多看似让人头疼的孩子们——他们调皮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情感波动与心理需求。通过倾听与观察,我能够更加精准、有效地解决他们身上存在的问题,助力他们实现从“小顽皮”到“三好学生”的成长与转变。

“情”筑桥梁

“情”,是教育的灵魂,更是构建师生信任桥梁的基石。在日常工作中,我始终坚信,只有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与尊重,他们才会敞开心扉,接受老师的教育与引导。因此,我注重以情感人、以心换心,通过设立“小助手”“班级之星”等角色,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参与班级管理中获得归属感与成就感。

小越同学成绩优异但家庭经济困难,性格内向又有些自卑的他总是独来独往。为了给予他更多情感上的支持,我精心策划了“特别关爱计划”,邀请他担任我的“小助手”,参与班级日常事务管理。这一角色不仅让他感受到了班级的温暖,更在为同学服务的过程中悄然种下了自信与快乐的种子。

每当小越遇到困惑或挑战,我总是第一时间伸出援手,用暖心的话语拂去他心头的尘埃,用鼓励的眼神点燃他内心的火焰。我常常对他说:“在这条成长的路上,你永远不会感到孤单,因为我们永远与你同行。”这句话,成为我们之间真挚而牢固的情感纽带。

在爱的陪伴下,小越逐渐懂得感恩,学会如何面对生活的挑战与困难,变得越来越自信。

“导”启潜能

“导”为钥匙,开启个性之门。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学习风格、兴趣爱好与潜能优势。教育中,我始终坚持因材施教、个性化辅导的原则,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学习计划与目标;关注他们的兴趣点与发展方向,有针对性地提供指导与帮助;同时,积极协调学校与社会资源,为学生创造更优越的学习与生活环境。

开学之初,我都会与学生一对一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目标、兴趣点及难点,据此为他们制定学习计划,并组建文学社、科学实验社等兴趣小组,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深入探索。日常教学中,我常常将游戏融入学习,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观其行、察其情,我发现班里不少看似迷茫的学生,实则对文学情有独钟。正如古人所言 :“书卷多情似故人”,我引导他们加入班级文学社,鼓励他们积极参加作文比赛。备赛时,我陪他们一同攻克难关,分享成功的喜悦与失败的感悟。最终,他们不仅斩获佳绩,更有几位学生的文章登上了市级日报。

“韧”铸品格

“韧”是精神脊梁,面对挑战,我教孩子们以韧克难。成长路上难免会遇到风雨,作为班主任,我通过讲故事、演小品等形式,引导他们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培养他们直面挫折、不屈不挠的坚韧品质。

我鼓励学生记录每日情绪,做到一日三省,学会自我觉察与调整,以韧克难,铸就坚韧品格。小玲同学曾在日记中写下一次考试失利后的沮丧心情,我发现后及时与她沟通,引导她正视失败、分析原因,并制定了改进计划。同时,我鼓励她参加学校的志愿服务活动,让她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找到自我价值与成就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玲不仅重拾信心与勇气,还变得更加乐观。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孩子们就像园中的向日葵,需要阳光和雨露的滋养。我愿以“融”为基、“情”为桥、“导”为钥、“韧”为魂,在教育的花园里播种希望,让每一朵花儿都绚烂绽放!


作者:骆思林(威信县逸夫小学教师)

值班编审:马燕    审核:陈允琪   责任编辑:单娟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值班编审:马燕
审  核:陈允琪
责任编辑:单娟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