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5-09-19 11:04和春花22岁从丽江市嫁到昭通巧家县,面对公公、丈夫接连离世的打击,她独自扛起家庭重担,一边照顾患癌婆婆和年幼的儿女,一边创业改善生活。和春花再婚后不离不弃,与现任丈夫一起照顾前任婆婆,用实际行动诠释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
在巧家县中寨乡的群山之间,一个纳西族女子的名字被口口相传——和春花。这个从丽江玉龙雪山远嫁而来的女子,用25年的时间诠释了孝老爱亲最深刻的含义:面对公公、丈夫相继离世的打击,她独自扛起照顾患癌婆婆和年幼儿女的重担;再婚后仍坚持照顾失明的前任婆婆;从受助者成长为乡风文明的引领者。她的故事,像乌蒙山间不熄的灯火,温暖了整个村庄。
2000年的春天,22岁的纳西姑娘和春花跟随新婚丈夫王国能,第一次踏上巧家县中寨乡的土地。眼前摇摇欲坠的土坯房、蜿蜒崎岖的山路,让这个丽江姑娘瞬间红了眼眶。“当时真想转身就逃。”多年后她回忆道。但骨子里的倔强和对丈夫的爱,让她留了下来。夫妻俩用积蓄翻修房屋,决定在这片土地上扎根下来,而命运却接连重击了她。
2005年公公患白血病离世,婆婆又被确诊脑癌。为给公公婆婆治病,家里债台高筑,为还债,夫妻俩拼命挣钱。正当夫妻俩努力偿还因公公婆婆治病欠下的债务时,2013年,丈夫意外身亡,留下患癌的婆婆和年幼的女儿,让这个本已负债累累的家庭陷入绝境。这个瘦弱的纳西女子咬紧牙关:“我倒下了,这个家就真的散了。”她强忍泪水,忍住悲伤,以一己之力扛起了婆婆的“特护”、女儿的母亲、家庭支柱的三重角色。
2014年,为生计所迫,她背上行囊,牵着女儿到丽江,起早贪黑经营小吃店,还租地种植中药材。即便远在异乡,和春花也时刻将婆婆的冷暖放在心上。她特地请来老家可靠的亲戚帮忙照顾婆婆,每周都与亲戚通电话,询问婆婆的饮食起居、身体状况;每月按时给婆婆寄钱,确保老人的生活与治疗所需;逢年过节,无论生意多忙、路途多远,她都会放下一切,匆匆赶回老家,陪伴在婆婆身边……靠着这股韧劲和对家人不离不弃的责任,日子终于透进一丝光亮。
2016年,追求者老李劝她改嫁山东:"这里太苦了,跟我走吧。"她却带着老李赶回中寨——婆婆摔断了腿,双目失明,比以往更需要人照顾。面对瘫痪在床的老人,和春花选择留下:“妈眼睛看不见,腿也断了,我走了,谁来照顾她?”从此,她开始了与婆婆同吃同住的生活:每天清晨先为婆婆梳头发洗脸,忙完后再进地干活;变着花样做可口的饭菜;夏天用蒲扇送风,冬天便早早地备好水袋。最令人敬佩的是,她坚持每天为婆婆洗澡,床上用品保持清爽无异味。“婆婆也是妈,照顾她是我一辈子的责任。”2021年再婚后,她依然坚守这份承诺,现任丈夫也主动加入照料行列。
微光汇聚 点亮互助乡风
和春花一家的艰难与坚守,乡亲们看在眼里,疼在心上。这份乡情,在2017年化为最实在的力量。当和春花向社区申请建房时,消息传开后,邻里们二话不说,自发赶来帮忙。搬砖的、和水泥的、砌墙的……大家齐心协力,帮她建起宽敞明亮的新居。平日里,乡亲们常送来自家种的瓜果蔬菜;农忙时,妇女们轮流帮忙照看失明的婆婆。“春花不容易,我们能帮一点是一点。”这是乡亲们共同的心声。
这份雪中送炭的恩情,和春花铭记在心。她常把自家的土鸡蛋、自己腌制的腊肉、酸菜等农产品送给邻居,哪家孩子无人照看,她便帮忙看顾;哪家农活忙不过来,她便主动前去帮忙。她还积极参与村里的志愿服务活动,为孤寡老人送米送油,为留守儿童辅导功课。在她的带动下,村里成立了“邻里互助小组”,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尚。
从远嫁异乡的弱女子,到历经磨难撑起风雨飘摇之家的顶梁柱;从悉心照料非血缘婆婆的孝媳,到再婚后依然不离不弃守护的“亲闺女”;从困境中受助的弱者,到主动回馈、带动乡风文明的“发光体”……和春花的故事,就像乌蒙山乡深处的一盏灯,虽不耀眼,却以恒久的温暖和光亮,照亮了至暗时刻的家,温暖了左邻右舍的心,更点亮了人心向善、互助前行的希望之路。
来源:记者 杨 杰 通讯员 刘巧燕 文/图/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