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5-09-19 13:572023年末的寒冬里,迟家大院作为昭通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其厚重的木门带着历史的回响向公众缓缓敞开。这个极具象征意义的时刻,拉开了昭通古城全面复兴的序幕。
2025年春节期间,焕然一新的昭通古城迎来了文旅融合的首个高峰——439.83万人次的游客在这里体验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交融。灯笼高挂的街巷里,非遗表演的锣鼓声、传统美食的香气与年轻人的欢笑声交织在一起,这座沉睡多年的古城正在苏醒。
这一亮眼的数字背后,是这座城市对历史记忆的深情回望。如今的昭通古城,一座座古建筑不仅是游人争相打卡的热门景点,更是本地居民日常浸润文化的温馨家园。每逢周末,广东会馆的雕花窗棂前、陕西会馆的回廊下、李氏支祠的庭院里,无不人头攒动。婉转的传统曲调与激昂的现代音乐在此美妙交汇,老、中、青三代共享视听盛宴,笑语融融。身着汉服的年轻人漫步于古韵流溢的环境中,定格瞬间,传统文化与潮流风尚在这里完美交融。
这座古老而鲜活的城市,正以开放的姿态迎接八方来客。
从濒危到重生的文脉抢救
昭通古城始兴于清雍正十年,民国初年扩建,是边疆治理的生动见证,多元文化共生的璀璨典范。昔日“小昆明”,商贾云集、会馆林立、宗教交融、文风鼎盛,留下了广东会馆、陕西会馆等众多商贸往来的历史遗迹。然而,随着城市化浪潮汹涌,古城建筑群日渐衰败,部分院落沦为杂居大院或仓库,大量历史建筑因年久失修摇摇欲坠,往昔的繁华渐成记忆。
“大量历史建筑沦为危房,就像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保护已刻不容缓。”昭通古城保护指挥部文保专家黄智道出了抢救的紧迫性。
守护昭通古城,不仅是留存砖瓦木石,更是赓续城市文脉。每一处斑驳的墙体和褪色的雕梁,都铭刻着往昔的辉煌,承载着人们对精神家园的深情守望。如何在保护中重生,成为时代赋予的重要课题。
转机悄然而至,转折发生在2023年,昭通将加强昭通古城保护提升写入市政府工作报告,一场旨在重塑城市文化地标的保护修缮行动正式启幕。以辕门口为中心,划定了0.54平方公里的古城核心保护区,组建了由12个部门构成的指挥部,下设文史研究、规划设计等8个专项工作组。在实践中,昭通创新推出了“先地下后地上、先保护后利用”的方针,有序启动古城修缮。李氏支祠、陕西会馆、广东会馆、迟家大院等一批危重症历史建筑率先获得抢救性保护修缮。
“我们不仅要修复建筑的外观,更要恢复其内在的文化功能,让古城‘活’起来,‘火’起来。昭通古城的建筑风貌、街巷肌理和历史文化氛围是区别于其他城市的重要标识。保护修缮,既是留存历史记忆与风貌,提升城市品质与市民认同感的关键,也是我们为后世守护文化基因的郑重承诺。”昭通古城保护指挥部副指挥长李文勇阐释了保护工作的深层意义。
昭通古城内现存的38处文物和33处历史建筑,以及一大批亟待维修的传统民居,其保护工作牵动着社会各领域的神经。在古城保护修缮中资产产权人主动参与保护、支持与协作,共同将承载古城根与魂的历史文物与建筑维修好、保护好、利用好,让历史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其特有的时代价值,满足昭通民众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待。
对此,昭通恪守“修旧如旧、最小干预”原则,尊重并维系原住民的生活形态与传统习俗,竭力避免“空心化”现象。多方力量深入钻研历史文献、细致踏勘现场,对建筑结构、材质与工艺进行科学研判,确保精准修缮、原味复原。工程团队严格选用传统工艺与材料,精工细作,力求还原历史本真。同时,指挥部联动文保专家、高校和科研机构,深挖细梳古城的历史脉络——从街巷变迁、名人故居到商帮传奇,使每一处修复都蕴含深厚的历史依据。资金保障方面,探索“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创新模式,吸引多方力量共建共享,逐步构建“文化+旅游+商业”的融合发展路径,为古城注入持久生命力。
古今交融的文旅新生态
陕西会馆的蝶变,从昔日倾颓的商贸遗迹华丽转身为传统文化、演艺、文创于一体的文化地标,其修缮后的雕梁画栋间,重现了清代商贾云集的盛景,并结合现代光影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让游客仿佛穿越时空。这里每天上演的传统剧目与时尚音乐会交融,场场爆满,吸引了国内外游客慕名而至。
推开厚重的木门,三进院落格局豁然开朗:戏楼、前殿、中殿、后殿次第铺陈,青石板铺就的天井静静铺展,木雕石刻的精湛技艺无声诉说着昔日的繁华气度。正如山东游客胡具楠所赞叹,修缮不仅精准到位,其免费开放的模式,更让大众得以零门槛亲近历史。
昭通古城以历史建筑为基底,植入文化体验、特色餐饮、创意市集等多元业态,激发古城活力。同样的活化利用案例,正在古城不断涌现。广东会馆的茶艺工坊、李氏支祠的庭院剧同步焕新,形成多点开花的文旅矩阵。
“我们的经营以‘文化+赛事+研学’为主线,以大关翠华贡茶、筇竹与云南普洱茶为茶文化交融载体,打造沉浸式茶文化体验空间;赛事上,夏日推出了歌手大赛与常态化夜场驻唱;研学板块,则围绕冰粉制作、雕版印刷等特色手作活动展开,让游客在体验中品味地方风情。未来计划深化民宿运营和餐饮招商,同时提升演绎内容规划,为游客营造更丰富的停留理由。”广东会馆运营负责人施娟说。
暑假期间,李氏支祠凭借庭院剧《壹根扁担》《柯四先生》等剧目,成功吸引八方游客沉醉于历史与艺术的对话中。据统计,这个暑假期间累计接待游客20余万人次,成为激发昭通古城文旅消费的新亮点。市文化艺术剧院企划部经理唐诚详细描绘了古祠的新生:“我们是2024年12月31日正式接手李氏支祠的管理运营,先后策划了春节系列活动,前院开启音乐小院,中院展出李耀庭事迹展,让古老建筑承载起文化交流的新功能,后院常态化演出庭院剧。目前,小院咖啡、旅拍项目、南红玛瑙协会展销及文创产品区已运营,后续将不断注入新业态,为游客提供多元化的消费场景。”
来自福建泉州的游客陈婷婷沉浸在音乐小院中:“福建炎热,这边早晚凉爽舒适,特别适合夜游。古城的风景很美,在这样的环境下听音乐,和朋友小聚聊天,感觉格外放松。真想找个昭通男朋友,留下来常住!”陈婷婷的话引得身旁游客一阵欢笑,夜色中的古城愈发迷人。
此时,古城内的喧嚣更沸腾了,丝窝糖的甜蜜飘香中,说唱青年以方言韵律讲述古城故事,汉服爱好者穿梭打卡,社交媒体上“昭通古城”话题持续升温。这种深度融合不仅带动了周边客栈、餐饮的繁荣,还催生了文创市集和夜游经济,居民们在家门口就能参与经营,共享旅游红利。
随着古城文旅热度攀升,这些会馆、古祠已不仅是历史的诉说者,更演变为市民游客文化休憩、心灵归依的重要空间。丁长芬说:“我们看到了古城文旅发展的巨大潜力,李氏支祠的《壹根扁担》庭院剧、陕西会馆的国学文化体验,都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烈反响。我们接下来的路径很清晰,所有维修完毕的文物都将匹配以多样的‘活化’业态,让昭通民众在感知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增强文化自信。”
昭通古城独特的文化韵味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探访。曾经的断壁残垣化身网红打卡地,闲置老宅蝶变为文创工坊、特色民宿。老建筑的古雅与新业态的生机琴瑟和鸣。文化底蕴与旅游吸引力显著增强,有力拉动了地方经济。
文化认同与城市更新的双重奏
昭通古城的保护修缮,既是对历史血脉的接续,也是对城市功能的完善、人居环境的优化。多方聚力下成果初显,一批濒危建筑被成功“挽救”,街区风貌重回素雅。古城的蜕变流淌在生活的细节里:街巷中,游客与居民交织穿梭;老茶馆的幽香与文创店里的敲打声悠然和鸣。越来越多曾远行他乡的年轻人,选择归巢,在古城中寻找创业新机。
修复的不仅是古建筑,更是居民的家园记忆与归属感。在挑水巷经营照相馆的王琳翻出泛黄的老照片,她的相册里古城居民婚丧嫁娶的老照片正与游客的汉服写真并排陈列——这或许正是古城新生的最佳隐喻:历史从未远去,只是换了一种方式活在当下。她对比今昔说:“这些老房子修旧如旧,韵味更浓了,照片拍出来也特别有味道。”
昭通古城保护日益成为一场全民参与的社会共识,许多市民从最初的疑虑者转变为坚定的支持者,甚至是积极的参与者。世代居住在杨家牌坊12-2号74岁的孔令芳更是这场文化复兴最生动的见证者,她每天坐在门前的石阶上,看人流穿梭,听南腔北调。那些曾被油烟熏黑的雕花门楣,如今在夕阳下泛着温润的光泽。她说:“以前这些老房子没人管,门口这条路也坑坑洼洼,现在看到被修缮得这么好,心里特别高兴。”孔令芳的话语中满是欣慰。她口中焕然一新的路,正是古城内581户危旧房改造、铺设4.6公里地下管廊,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一个缩影。
昭通将古城保护与城市更新深度融合,投入20.8亿元资金,聚焦“一张网、两街区、三片区、四个停车场”谋划文物保护修缮、历史建筑保护修缮、地下综合管网改造、特色街区改造和市政功能配套等74个项目建设,显著改善人居环境。这种“保护中更新、更新中利用”的昭通解法,在守护历史记忆的同时,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摸索出一条新路。
文化活动的回归为昭通古城注入了鲜活的灵魂。广东会馆古戏台上重现的花灯戏,周末驻唱的民谣歌手……“现在每周都有新鲜的文化活动,感觉古城真的‘活’过来了!”市民陈俊的感受代表了众多昭通人的心声。
鸟瞰昭通古城,保护修缮的热度未减,未来的蓝图更为壮阔。根据规划,昭通矢志在2025年跻身省级历史文化名城、2027年冲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届时,昭通古城将焕发新的生机,成为历史与现代交融、文化与生活共存的典范。“我们要让每块砖瓦都讲述昭通故事。”昭通古城保护指挥部副指挥长李文勇说。
华灯初上,古城的灯光如星河洒落人间,黛瓦白墙的古韵与灯火辉煌交织成一幅流动的画卷。昭通以独特的智慧,将古老的肌理融入现代生活脉络,它正以其独特的方式,在推动经济转型、促进社会和谐、增强文化自信的宏阔画卷中,深刻诠释着文化遗产保护的当代价值,书写中国式现代化鲜活的昭通注脚。
记者:莫娟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