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5-09-19 10:37悲怆的《松花江上》旋律在舞台上空久久回荡,台下“00后”大学生们眼神凝重;当《一封没有寄出的家书》被深情重现,许多学生悄然拭去眼角的泪水。这不仅仅是一场文艺演出,更是一堂直击心灵的沉浸式思政课。
9月18日晚,昭通学院举办以“烽火记忆照前程,青春奋斗续华章”为主题的红色文化展演活动。该活动以艺术形式创新思政教育,将舞台变为沉浸式课堂,通过音乐、戏剧等多元表演,使党史教育更加生动、更具感染力,真正实现“声”入人心。
整场活动分为三个篇章层层推进。第一篇章“烽火记忆 永志不忘”在《青春中国》的朗诵中拉开帷幕,《松花江上》唱出家国沉痛,《长夜将明》再现云南革命先驱的奋斗历程;第二篇章“时代传承 吾辈自强”中,《黄河怨》《一封没有寄出的家书》《等着我,亲爱的人》等节目深情演绎民族苦难与英勇抗争;第三篇章“未来起航 强国有我”通过《雪地里,那颗滚烫的心》《军礼》等剧目展现坚守与奉献,最终以《爱永在》将整场晚会推向高潮。
演出中,许多真实历史故事被搬上舞台。《长夜将明》中的昭通巧家青年李国柱24岁为革命献出生命;《一封没有寄出的家书》讲述昭通盐津赵继昌、赵克兄弟共赴国难、血战台儿庄的感人事迹。这些历史人物与现场大学生年龄相仿,形成了一场跨越百年的青春对话。
2024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赵曼杉观看后表示:“这场演出让我们读懂了先辈的热血与担当。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应当以史为鉴,将对历史的缅怀转化为奋斗的动力,在新时代中书写强国新篇章。”
2023级音乐学专业学生陆颜参与演出后感慨:“历史或许遥远,但精神永不褪色。我们应通过了解历史明确未来方向,将爱国情怀落实为努力学习和工作的实际行动。”
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黄帆表示,通过艺术叙事唤醒师生历史记忆、凝聚时代力量,是推进红色文化与师范教育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也为滇东北地区乡村教育振兴筑牢精神根基。
传承红色基因,筑牢信仰之基。青春逢盛世,奋斗正当时!昭通学院学子在艺术熏陶中接受思想洗礼,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让红色成为青春最坚定的信仰、最鲜明的底色。
记者:郎伟 魏国 闵光景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