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5-09-19 13:54昭通古城的保护与活化实践,为历史文化遗产的“重生”提供了生动范本。从濒危建筑的抢救性修缮到文旅融合的创新探索,这座承载着边疆商贸记忆与多元文化基因的古城,正以“修旧如旧”的坚守与“古今对话”的智慧,重新定义着历史与现代的共生关系。
昭通古城的生命力,首先在于对“根脉”的敬畏。以0.54平方公里核心保护区为中心,组建跨部门指挥部,用“先地下后地上、先保护后利用”的科学方针,为李氏支祠、陕西会馆、广东会馆等濒危建筑赢得生机。文保专家们通过档案考证、走访调查与多方会诊,让每一块砖瓦的修复都有史实支撑,这种对“真实性”的执着,正是文脉延续的根基。当斑驳墙体重现肌理、褪色雕梁恢复原貌,建筑不再是冰冷的标本,而成为可触摸的历史叙事。
更具启示意义的是“活态传承”的创新路径。昭通古城内的历史建筑没有封存为静态博物馆,而是通过功能重塑让老建筑焕发新活力:李氏支祠的庭院剧让历史故事在原址“重演”,广东会馆的茶香与民谣碰撞出传统与潮流的火花,迟家大院化身文旅综合体延续生活气息。这种“文化+旅游+商业”的融合模式,既避免了“空心化”的尴尬,又让市民与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感知文化魅力,实现了从“保护遗产”到“共享遗产”的跨越。
资金保障与多方参与的机制,为古城焕新注入可持续动力。“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融资模式,打破了文保工作的资金瓶颈;尊重原住民生活形态的理念,让古城始终保留烟火气;引入专业团队运营、联动科研机构深挖历史,更确保了保护工作的专业性与长效性。这种“系统思维”,使20.8亿元投入不仅转化为修缮工程,更沉淀为城市的文化资本。
从“小昆明”的繁华记忆到濒危边缘的叹息,再到如今文旅融合的新生态,昭通古城的蜕变证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从来不是与现代性的对立,而是在守护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昭通古城的保护与活化,既留住“筋骨肉”,又守住“精气神”,我们的城市文脉必将在岁月流转中生生不息。
作者:莫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