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人民日报关注 | 云南巧家:中药种植蹚出生态产业双赢路

 2025-09-19 09:13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金秋时节,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药山镇一派繁忙景象。药农们正娴熟地整地、起垄、覆膜,播撒百合种子,或是为当归、白及等中药材施肥浇水、补苗除草,田间地头处处洋溢着生机与活力。近年来,药山镇充分发挥“宝藏药山,风光无限”的生态优势,持续推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生动实践之路。

药山脚下的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陈红云摄

家门口的“绿色银行”:群众增收有门路

对于许多像麦坪村猪场社莫文芝这样的村民来说,中药材种植基地是他们离不开的“绿色银行”。“家里年轻人外出打工,就剩我和老伴,劳动力不多。现在把部分土地租给公司,自己在基地干点活,老板照顾我年纪大,让我做些除草、施肥的轻巧活,一个月能干20多天,能挣2000多元。”莫文芝一边除草一边笑着说。像她这样的老年人,在当地中药材基地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岗位,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同村的段开聪已60多岁,外出务工难觅岗位。“来这里干活,一天工钱100元,基本当天结算,一个月能有两三千收入,离家又近,非常方便。”中药材产业为农村留守劳动力提供了就地就近就业的渠道,灵活的务工方式和稳定的收入来源,让许多留守老人和无法外出务工的群众有了新出路。

药山脚下的中药材种植基地。陈红云摄

企业带动与产业升级:产业发展有后劲

企业的带动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云南农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段开荣说:“我们背靠大药山,有得天独厚的种植条件。目前种了200多亩,下一步计划扩展到500亩,我们正在申请中药材GAP认证,实现从育苗、种植到加工的全过程可追溯。目标是打造集组培育苗、种植、初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把产业做大做强。”

巧家县铭瑶种植有限公司的罗国明则是规模化经营的受益者。“去年种了460亩当归,技术还不算成熟,也赚了20万余元。今年扩大到1200多亩,增加了白及、草血竭等品种,预计纯利润能上百万元。”他的成功增强了周边农户的信心,“我想通过种植,为老乡提供务工岗位的同时也带动他们种植。按去年趋势,只要种得出来,销路根本不用愁。”

药山脚下的中药材种植基地。陈红云摄

转型+扶持双发力: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双赢

从“挖药卖”到“种药富”,药山脚下的群众经历了产业转型的蝶变。“祖辈都住药山脚下,以前老人会上山挖药卖钱。后来药山成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禁止上山挖药,大家便开始学技术自己种。”小村村岩脚社的杨光金说:“我也种了10多亩白及、毛前胡、草血竭等中药材。这里海拔高,适合中药材种植,种药材后收入是以前种包谷、洋芋的四五倍。”

这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过去,村民依靠上山采药,虽能获取短期收益,却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压力。如今,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村民们纷纷响应,变采摘为种植,不仅守护了绿水青山,也收获了实实在在的“金山银山”,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将自然生态财富科学转化为经济社会财富。

政府引领:打造品牌化、规模化产业链

政府的精准施策是产业壮大的“指南针”。近年来,药山镇紧扣县委“6条发展思路”,聚焦“开发林药资源”要求,依托生态优势,大力发展以当归、党参为主的中药材产业。药山镇副镇长张羽介绍,“目前全镇种植面积达6150亩,涵盖当归、党参、毛前胡、天冬、金果榄、草血竭等16个品种。”围绕“高端化、品牌化、规模化”目标,药山镇正积极推进名贵药材种苗培育,强化企业合作与政策对接,完善联农带农机制。

“目前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和入股分红等方式,已累计带动群众增收超1000万元。”张羽表示,今后药山镇将继续聚焦名贵中药材,落实“五好”举措,延伸产业链条,打造特色品牌,全力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助力乡村振兴。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值班编审:马燕    审核:陈允琪   责任编辑:马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值班编审:马燕
审  核:陈允琪
责任编辑:马丽
标签 >> 产业发展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