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5-09-19 11:00乌蒙山脉的褶皱里,金沙江支流擦城而过,马蹄铁在昭通古城的青石板上溅起火星。乾隆年间的马帮驮着川盐、滇铜、蜀锦,在陕西会馆的雕花门楣下交割银两;民国初年的学子捧着《论语》穿过文庙棂星门,衣袂翻飞间惊起栖居碑刻间的燕雀。三百年商旅往来,七十载风云激荡,这座始建于清雍正十年的西南边陲古城将汉铜文化、秦商精神、滇军魂魄层层夯进砖缝——直到2023年夏天,当木雕师傅的墨斗线弹响第一声复苏的号角,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救赎就此展开……
在文旅融合的时代浪潮中,昭通人以近乎虔诚的匠心与远见,完成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修复工程—从陕西会馆的木雕斗拱到李氏支祠的菠萝格木柱,从迟家大院18厘米的“危墙扶正”到文庙魁星楼的复原,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对历史的敬畏。
马帮铃响三千年
昭通的商业基因,早在先秦时期就已随“五尺道”的修筑注入血脉。站在古城制高点上极目远眺,但见乌蒙苍茫、金沙奔涌,这条秦始皇时代开辟的古代南方丝绸之路,正是顺着山川走势蜿蜒而至。清代乾隆年间,随着朱提银矿的大规模开采,古城迎来鼎盛时期。“昭通的银子,堆得比乌蒙山还高”,昭通文保专家丁长芬翻开发黄的《昭通府志》,指着一页商税记录:“道光年间,城内大会馆年纳商税相当于现在的3亿元。”
古城的建筑肌理里藏着更惊人的密码。当无人机掠过3.6平方公里的古城保护区,镜头捕捉到令人震憾的图景:会馆如星辰散布,街巷似经脉延伸,恰似一幅放大的《清明上河图》。漫步在修复后陡街上,时光倒流之感扑面而来。被千万双草鞋磨出包浆的青石板上,深浅不一的凹痕仍在诉说马帮的故事。广东会馆月台前,文保专家黄智轻抚八仙浮雕的云纹说:“当年粤商带来广货,秦商运来皮货,赣商贩来瓷器,就在这月台上议价。”
昭通古城的另一重魂魄,藏在一座座斑驳的宅院里。武术家李文仲带我们走进彭勤故居,这位彭家拳创始人的院落如今已荒废,但残垣断壁间仍能感受到往昔尚武之风的凛冽。据记载,昭通曾是西南地区武术文化的重要传播地,彭家拳刚猛有力、招招制敌,邹若衡的邹家拳刚柔并济、自成一派,众多拳种在这里争奇斗艳。这些武术流派不仅是强身健体的技艺,更是昭通人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精神的体现。
“民国时期,昭通撑起了云南武林的半壁江山。”李文仲指向墙壁上泛黄的老照片——爱国将领龙云、武学泰斗康戈武都从这里走出。当革命的烽火燃遍大江南北,昭通的热血儿女们带着尚武的豪情,投身到了拯救民族危亡的战斗中。他们将拳术的刚猛化作战斗的勇气,把武术的坚韧融入革命的意志里。
在抚镇门的城楼下,上海老兵陈兰旭为战友讲述“共赴国难”群雕背后的故事。1938年台儿庄战役中,3453名昭通籍将士埋骨他乡。“我的老部队50军,前身正是滇军60军。”老人颤抖的手抚过浮雕上的名字,身旁的游客肃立默哀。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让昭通古城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成为民族记忆的容器。
匠心修复里的文明密码
2024年是昭通古城保护的“项目实施年”,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印发的《昭通古城保护2024年重点工作方案》要求,聚焦“一张网、两街区、三片区、四个停车场”,谋划文物保护修缮、历史建筑保护修缮、地下综合管网改造、特色街区改造和市政功能配套等74个项目建设,总投资20.8亿元。坚持城市更新理念,充分发挥危旧房改造专项资金,按照规划引领、政府引导、社区主导、居民志愿的原则,对大局街等7条街巷,581户城市危旧房进行改造,解决危房住人问题,提升城市韧性。
2024年夏天,一支由文保专家、本地学者、剑川匠人组成的团队悄然进驻古城。他们手中握着的不仅是修缮工具,更是一把打开时光之门的钥匙。在这座0.54平方公里的城池里,38处文物、33处历史建筑和上百栋传统民居,如同散落的文明碎片,等待着被重新串联。这是一场跨越300年的对话,更是一次对城市灵魂的深度唤醒。
迟家大院,这栋中西合璧的建筑瑰宝,前半部分雕梁画栋尽显东方神韵,转过墙角却蓦然耸立着罗马柱撑起的西式拱券。独特的建筑风格,是昭通古城开放包容、兼收并蓄文化气质的生动体现。在岁月的侵蚀下,迟家大院也曾岌岌可危,墙体出现裂缝,木构件腐朽严重。项目经理刘平卫永远忘不了那个惊心动魄的瞬间—仪器显示西墙根部偏移18厘米,倾斜率2.3%,远超安全标准。
“就像骨质疏松的老人扛着千斤重担。”刘平卫说。
专家们查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旧照片,对迟家大院的原始风貌进行了深入研究,制定了一套严谨且细致的修缮方案。他们先采用了先进的无损探测技术,全面了解墙体内部的结构和受损情况,发现墙体内部的部分砖块已经出现严重的风化和松动。为了不破坏墙体的原有风貌,他们对墙体内部加固,用特制的钢筋和加固材料,在保证墙体稳定性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对原有建筑结构的影响。当最后一块阶石归位时,这个被称作“刀尖上的舞蹈”的工程,最终让老墙重新挺直腰杆,而附着其上的石榴灰塑、蝙蝠雕花等文化密码得以完整保留。如今,走进迟家大院,仿佛能穿越时空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文化交融。
不仅是迟家大院,在昭通古城的每一处修缮现场,都能看到工匠们专注而执着的身影。李氏支祠复原工作同样充满挑战,祠堂内的39根梁柱采用的是南美进口的菠萝格硬杂木,每立方米重达1.1吨。为让新木材与旧构件浑然一体,工匠们将其浸泡桐油48小时后自然阴干两月,再以清代榫卯工艺拼接。在这一过程中,工匠们不仅要克服木材本身的重量和硬度带来的困难,还要精准把握拼接的角度和力度,确保每一处连接都严丝合缝。他们凭借着多年积累的经验和精湛的技艺,在昏暗的祠堂内,凭借着微弱的光线仔细打磨每一个接口,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衣衫,但他们的眼神始终专注而坚定。
上午8时,57岁的大理剑川木匠苏跃林已经站在八角亭的脚手架上。他手中的墨斗线如琴弦般绷在木料上,他们遵循传统工艺,一斧一凿都饱含着对古建筑的敬意。苏跃林团队,用墨斗线在昭通古城续写“修旧如旧”的神话。在修复过程中,苏跃林团队仔细研究每一处雕花、每一道榫卯的样式,力求恢复其原本的风貌。他们凭借着精湛的技艺,让那些因岁月侵蚀而破败的门窗、屋檐重新焕发出光彩。
“修复古建筑就像医治耄耋老者,我们修的不仅是房子,更是昭通人的乡愁。”苏师傅的凿子下,朽木重获新生。
“修旧如旧不是机械复制,而是让历史呼吸。”文保专家黄智抚摸着陕西会馆里的瑞兽雕刻,讲述了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2019年施工队发现,13块被石灰覆盖的石雕竟是画家许家盛为躲避“破四旧”而隐蔽的儒释道珍品。其中“四好碑”上“读好书、说好话、做好事、做好人”的箴言,竟与关羽家训一脉相承。当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破解西侧石雕“陈抟提鞋”与东侧“刘海戏蟾”的富贵隐喻时,这座建筑真正完成了从商贸符号到文化基因的升华。
守护者的精神契约
民间考据的精确度有时令人惊叹。2024年12月,老街坊陈俊发现迟家大院新补配的门墩石牡丹花纹朝向有误。在迟家大院的门口蹲守3天后,这位爱“较真”的老街坊翻阅历史资料,翻遍家谱,找出关键记载:迟家曾由主母当家,门墩雕饰应呈“众星拱月”之势,原雕饰应为左右呼应。
人民的眼睛,是古城最坚固的守护。昭通古城保护工作指挥部召开专家会,最终采纳建议重置石墩,确保了建筑细节的准确性。当修正后的石墩重新就位,那对左右呼应的牡丹,恰似古城保护中官方与民间的完美协作。
这件事在古城里传开,更多的老街坊们受到鼓舞,纷纷加入守护古城的行列中来。他们凭借着对古城的熟悉和记忆,为修缮工作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线索。
昭通古城保护工作指挥部的灯光常在子夜仍亮,文保专家李霞和团队比对李耀庭家谱,试图解开一个百年谜团。当确认这位“西南首富”与迟家大院主人实为姻亲而非表兄弟时,李霞突然泪落—这个考证纠正了延续百年的误记,也让两位实业家的家国情怀更加血肉丰满。
最令人动容的守护来自异乡工匠。大理剑川团队的杨小宾师傅,为还原滇东北特有的陡峭屋脊,白天测绘断壁残垣,夜间研读古建筑修复书籍。当有人问起为何如此较真,他指着瓦当上的滴水线说:“先人留的0.5厘米弧度不是随意为之,是算准了昭通年均降水量。”这种对历史的敬畏,最终凝结为屋面每块瓦当45度的精确倾角。
广东会馆的月台前,文保专家黄智正蹲在青石板旁,像考古学家般拼凑着带云纹的石阶构件。三年前还执着于“水泥更牢固”的工程思维,此刻他已能读懂每道纹路的密语。“这些云纹在组成台阶时,必须与‘八仙过海’浮雕形成呼应”,黄智指着归位的阶石解释。
鲁迅文学奖得主夏天敏笔端流出的《酒摊》《北方北方》,将昭通古城方言里“憨包”一词痴傻与怜爱交织的复杂况味,淬炼成叩动全国的文学意象。“我们这一代的责任,是把散落的珍珠串成项链。”夏天敏如是说。那些被文字定格的街头巷尾鲜活对话、行将消逝的匠人口述,正在汇聚为古城记忆的永恒星图。
在北正街的“小杜师西服”店内,剪刀的咔嚓声已持续四十个春秋。店主杜国辉的裁剪台上,一件中山装的立领弧度恰好呼应着窗外文庙的飞檐曲线。”20世纪80年代的昭通,整条街都是打版裁衣的声音,这位从重庆迁徙而来的老裁缝,见证了土坯房变青砖巷的整个过程。如今他的定制西服要提前三个月预订,顾客中不乏专程从外地赶来的学者。
在全民守护的氛围下,昭通古城的修缮工作稳步推进。每一个人都用自己的方式,为这座古城的涅槃重生贡献着力量。
商帮基因的现代转译
265岁的陕西会馆,曾是昭通古城最繁华的“精神地标”。推开厚重的木门,三进院落的戏楼、前殿、中殿次第展开,天井的青石板上仿佛还回荡着当年秦商议事时的铿锵方言。会馆的飞檐下,汉服少女演示茶道,围棋高手在回廊对弈,古戏台上的水袖舞与彩铜宴火锅香气交融,传统与现代在这里完美碰撞,古老的建筑里焕发着崭新的活力。
运营负责人李兴灿将老戏台改造成国学剧场:“我们每天都会在台上编排一场经典的传统歌舞表演。让这座老院子真正‘活’起来、‘火’起来。”
年轻的游客们穿梭其中,或驻足聆听讲解员讲述秦商的传奇故事,或拿出手机记录下这古色古香的景致。“之前只听闻山西的平遥古城,没想到昭通还有保存这么完好的古建筑群。”山东游客胡具楠的惊叹,道出了这座古城“藏在深闺人未识”的遗憾。
夏夜的李氏支祠,庭院剧《壹根扁担》正在上演。青年演员饰演的“李耀庭”将西南首富李耀庭“以义制利、家国天下”的精神具象化。这座1905年修建的祠堂,本身就是一部微缩的近代史。当修缮团队剥开86间职工宿舍的隔墙,意外发现了被石灰覆盖的彩绘—那是20世纪60年代印刷厂工人自发保护的文明印记。如今,菠萝格木柱撑起的三进院落里,前院的原创民谣、中庭的实业救国展、后院的传统戏剧,构成了跨越时空的三重奏。运营数据显示,这个活化利用的典范每月吸引上万游客,周末需提前一周预约。
不远处的广东会馆,则用另一种语言诠释开放包容。岭南风格的陡坡瓦顶、八仙过海的石雕云纹,在滇东北的阳光下熠熠生辉。2023年修缮中,工程队为还原月台台阶,将散落的青石板像拼图般重组,最终让“火焰纹”与“八仙图”严丝合缝。77岁的成都教授曾一志站在修复后的雕花门楣下慨叹:“这里的每一块砖,都在诉说海上丝路与茶马古道的对话。”
2025年盛夏,当第一批避暑游客涌入昭通,他们看到的不仅是修复的建筑。在陕西会馆体验茶道的成都教师,在李氏支祠临摹浮雕的美院学生,在陡街拍摄vlog的旅行博主,构成了古城活态传承的新谱系。而守着西服店的老杜发现,年轻人现在更爱订制对襟盘扣的中式礼服—传统正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归来。
暮色降临,74岁的陈兰旭老人又来到辕门广场。他颤抖的手抚过“共赴国难”纪念碑上3453个昭通籍烈士的名字,身旁是汉服少女正在拍摄古风写真,两者相隔80年的时空,却在此刻悄然共鸣。陈兰旭浑浊的眼中映出少女镜头里的古风剪影,那汉服飘带与纪念碑的冷硬线条在暮光中交织,仿佛历史长河的波纹正被年轻一代的指尖轻轻触碰。当夕阳掠过“共赴国难”碑文,陈兰旭的嘴角浮起微笑,他看见的不是割裂的时空,而是一座城用包容将沧桑刻入基因,让未来从砖缝里抽枝发芽。
最动人的活化发生在陕西会馆的大门前。每个清晨,73岁的四川游客李大平都会支起画架,用铅笔捕捉古城的晨昏光影。在他的素描本里,陕西会馆的瑞兽雕花与广场上跳广场舞的大妈共存,迟家大院的罗马柱旁是骑着电动车穿巷而过的美团骑手。“真正的古城不在博物馆里,而在市井烟火中。”老人50余幅写生作品是昭通古城活化利用最生动的注脚。
“保护不是束之高阁,而是让历史可观可触可品。”昭通古城保护工作指挥部副指挥长李文勇站在抚镇门城楼上,俯瞰巷道如叶脉延伸。他身后的规划图显示,古城已形成“一轴两翼”的保护架构:以文庙为中轴,讲好朱提文化故事,打造古城博物馆、抗战纪念馆、朱提故城记忆中心、精品民宿等;东翼是以李氏支祠《壹根扁担》为代表的文化演绎区,西翼是以陕西会馆为IP的传统文化体验带。这个投资20.8亿元的工程,最终将74个项目建设和581栋危旧房织成有机整体,全方位展示昭通历史变迁与文化底蕴。
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的文本里,藏着昭通最深的文明基因。从汉代孟孝琚碑到民国邹家拳武馆,从陕西会馆的账本文化到广东会馆的滇粤情缘,多元文明在此碰撞融合。正如古城茶馆里那副对联所书:“朱提银铜走四海,乌蒙茶马通八方”,开放包容始终是这座古城的底色。
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只是起点。李文勇站在文庙大成殿前眺望:“我们要让每一块砖都开口说话。”从《壹根扁担》昆明商业巡演到文旅推介,昭通古城正将深藏的文化密码,写入更辽阔的叙事卷轴。
当月光照亮青石板上的马蹄印,八角亭最后一块瓦当归位,悠远的马帮铃声与高铁的呼啸交织,你会听见历史在轻声诉说—所有消失的,都会以另一种方式归来。这座历经风雨的城池,最终在保护与发展的辩证中找到答案:真正的传承不在固守旧物,而在万家烟火中活态传承。当孩童在百年戏台前习练书法,昭通古城在最质朴的守护中重生,终将成为中华文明拼图中最独特的“昭通印记”。
记者:莫娟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