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5-09-18 13:34昭通古城,这座曾闪耀在“南方丝绸之路”上的滇东北明珠,其厚重的墙垣、斑驳的石板路、格局犹存的街巷与承载数百年烟火气的深宅大院,不仅镌刻着秦关汉月、明清商贾、民国风云的层层叠影,更深深浸润着一方水土的独特气质——那是“吾土吾情”最深沉的血脉搏动。当现代化浪潮奔涌,古城曾一度面临沉寂与蚀损的隐忧。其保护与传承,绝非简单的房屋修缮或是景点打造,而是一项关乎城市文脉赓续、地域身份认同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命题。本期栏目我们特邀昭通古城保护工作指挥部副指挥长李文勇一起来揭开古城保护修缮工作中的难点与突破,特别是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如何实现“修旧如旧”与城市功能提升,让人们既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又能享受现代生活的便利。
记者:李副指挥长,在您看来,昭通古城的历史价值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在开展整个古城的保护和修缮工作中,这对我们城市的发展以及未来的文化传承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李文勇:昭通拥有三座城池——朱提古城、天梯土城和昭通古城。今天的昭通古城始建于清雍正十年,于民国初年扩建。它是边疆治理的历史见证,也是多元文化共生的生动典范。昭通古城曾商贾云集,会馆林立,宗教共融,文化兴盛。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提升城市品质。古城独特的建筑风貌、街巷肌理和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是区别于其他城市的重要标识。保护修缮古城能保留珍贵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特色,显著提升城市的整体品质与形象,增强市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是延续历史文脉。保护修缮古城能使城市的历史文脉得以延续,让后人通过古城的建筑、街巷、文物等载体,了解城市发展的历史轨迹,感受城市的沧桑变迁与历史厚重,增强对城市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是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通过保护修缮,改善古城的基础设施与游览环境,能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光体验,有效带动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相关产业繁荣,为城市创造可观的经济价值,推动城市经济持续发展。
记者:目前,昭通古城保护和修缮工作已初具雏形。那么,当前古城的保护修缮工作取得了哪些阶段性成果?
李文勇:一是建立组织机构,解决“班子”问题。我们成立了昭通古城保护工作领导组,组建了以副市长马洪旗为指挥长的昭通古城保护工作指挥部,下设8个工作组和4个工作专班,并设立常设机构昭通古城保护管理中心及昭通古城公司。同时,我们建立健全了20余项工作制度,实行“动态工作日报、阶段工作周报、重点工作专报”机制,有效统筹推进各项任务落实。
二是完成顶层规划,解决“图纸”问题。2023年被定位为“规划设计年”,我们历时一年深入研究古城规划,科学界定古城范围,明确基本原则、目标任务、业主单位、实施范围和时间节点,成功编制《昭通古城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昭通古城保护与整治规划》两项上位规划,以及《昭通古城片区管线综合规划》《昭通古城片区交通专项规划》《昭通古城核心区文物保护规划》三项专项规划。其中,《昭通古城保护与整治规划》荣获云南省2023年度优秀城市规划设计一等奖。
三是聚焦重点项目,解决“路子”问题。2024年是古城保护的“项目实施年”。我们严格遵循市委、市政府印发的《昭通古城保护2024年重点工作方案》,围绕“一张网、两街区、三片区、四个停车场”,系统谋划文物保护修缮、历史建筑保护修缮、地下综合管网改造、特色街区改造及市政功能配套等74个项目,总投资达20.8亿元。同时,我们秉持城市更新理念,高效利用危旧房改造专项资金,按照“规划引领、政府引导、社区主导、居民自愿”原则,对大局街等7条街巷的581户城市危旧房实施改造,切实消除危房居住隐患,提升城市韧性。截至目前,我们已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超半,相关项目正稳步推进。
记者:2025年是否仍是项目逐一落地的攻坚之年?
李文勇:2025年我们要实行招商引资,因此2025年也是我们的招商引资之年。
记者:昭通古城保护和修缮工作中,保护是首要原则。那么如何在“修旧如旧”与便民利民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李文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昭通市紧扣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扎实做好“产、城、人”三篇文章。在昭通古城保护中,我们重点做足“城”的文章,深入践行“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将古城保护作为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促进可持续发展、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关键抓手。我们坚持保护为先、民生为本、发展为要,通过申报促进保护、依靠管理强化保护、借助利用活化保护,构建起政府引导、规划先行、科学保护、修旧如旧、群众参与的工作格局,高站位、高品质、高效率推进各项工作,让历史文化遗产真正“焕发新生”“绽放光彩”,为这座文韵悠长的古城注入了澎湃活力。
记者:昭通古城保护与修缮堪称一项极其庞杂的工程,涉及文物保护、居民安置改造以及活化利用等多方面内容。指挥部是如何克服诸多困难的?
李文勇:在保护修缮过程中,最棘手的是文物单位的保护与修缮。我们在施工中积累了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以迟家大院修缮为例,其单体主人的客厅极具代表性——前部为典型的传统民居建筑风格,后墙则呈现西式风貌,堪称完美融合中西建筑艺术的典范,据我所知颇为罕见。然而,因历史原因,后期居住的居民曾在此后墙开窗、挖洞、开门,导致墙体偏移达18厘米。修缮时,我们将其列为重点研究对象,历时两个月成功将倾斜墙体扶正。这一成果堪称本次民国建筑修缮的经典案例。
记者:众所周知,昭通古城的大规模修缮与保护工程中,资金保障是首要难题。资金从何而来?又如何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
李文勇:资金确实是我们古城保护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在古城工作启动之前,我们就想清楚弄明白古城里面的资金从什么地方来,要怎么使用,所以采取了多方筹集资金,解决好票子问题。市委、市政府为确保高质量推动古城保护修缮工作千方百计地筹措资金,通过争取项目资金、财政预算、银行融资、国企投资、招商引资、民间筹资等方式,截至2025年的6月,我们筹集到位资金8亿元以上,争取了一批中央补助资金,省级资金,以及财政自筹一批、企业投资一批、撬动民间和社会资本一批,解决资金问题。
记者:昭通古城保护与修缮工作需社会力量全方位参与,请问指挥部如何引导和吸纳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古城保护修缮工作?
李文勇:我们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推进:一是邀请昭通本地专家参与古城保护修缮,请其为科学编制规划建言献策,共同探讨古城发展思路,为整体性、系统性工作提供有力支撑。二是广泛听取本地居民及外地游客的意见建议,吸纳社会智慧。三是聘请经验丰富的老专家及技术骨干,通过颁发荣誉证书、工作证件等方式,邀请其直接参与监督管理。四是开展线上征集活动,如古城标识(Logo)、宣传语征集等,以此吸引社会各界广泛参与。
记者:展望未来,昭通古城的保护和修缮将会呈现一个最完美的姿态,那对于古城的长远发展,您又有什么样美好的愿景?
李文勇:我们的重点任务是开展文物保护、民居修缮和地下综合管网改造。通过这些项目,我们要让昭通古城焕发活力。市委、市政府确定了“2025年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城、2027年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目标。昭通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采取全域全要素申报方式,其中以昭阳区、威信县为重点,涵盖历史建筑、名城、名镇、名街等历史文化遗产,涉及自然、人文景观、生态环境、水利设施、工业遗产、古树名木等23个行业部门和11个县(市、区)。《昭通市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申报文本》已于今年4月1日报送省人民政府,省级将组织专家评审和实地核查。
记者:许多市民和外来游客都十分关注,昭通古城未来的图景将是怎样的?在文化传承与文旅融合方面,我们有什么更长远的规划?
李文勇:目前,文庙片区的凤池书院、考棚、广东会馆、迟家大院、李氏支祠、陕西会馆等文化建筑已完成修缮。我们将深入挖掘孟孝琚碑、霍承嗣墓壁画等文物的历史价值,以文庙为中轴线生动讲述朱提文化故事;打造古城博物馆、抗战纪念馆、朱提故城记忆中心及精品民宿;全方位展现昭通历史变迁与文化底蕴,让文物鲜活再现,让历史开口说话。古城修复与保护不仅旨在唤醒历史的回响,更将推动文化的复兴。我们诚挚邀请大家,共同加入这场古今对话,在市井与古城建筑中感受“文化”魅力、体验“烟火”气息、旅居“秋城”昭通,共同书写新时代答卷。
记者:莫娟 马娟 姜跃武 通讯员 石啟勇 马威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