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水富市:以工代赈惠民生 群众增收感党恩

 2025-09-16 11:09  来源:昭通新闻网

清晨薄雾未散,水富市新安村清河村民小组的新修产业路上,泥土的芬芳裹挟着晨露的清新扑面而来。这条由村民亲手修建的道路蜿蜒伸展,不仅串联起村庄与田野的脉络,更承载着当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

近年来,水富市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以工代赈决策部署,创新探索“党支部+联合社+施工队”模式,在全市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项目中全面推广以工代赈。该市明确并执行“工程建设资金400万元以下、民工务工工资占工程费15%以上”的核心标准,重点聚焦农村公路硬化、“两污”治理、饮水安全提升等民生领域,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参与工程建设、获得稳定报酬,实现“务工增收”与“家园提质”双向赋能。

项目推进中,水富市始终坚持“就地就近”原则,优先吸纳脱贫人口、监测对象、易地搬迁群众等重点群体务工,确保重点人群务工人数不低于当地在家劳动力的50%。同时,通过规范项目流程管理、严格资金闭环监管,建立“按月核算、及时兑付”机制,保障劳务报酬足额发放到群众手中。市纪委监委主动靠前,将乡村振兴衔接资金项目及以工代赈实施全流程纳入重点监督清单,通过实地核查、台账检查等方式,守护政策红利精准直达基层群众。

在各部门协同发力下,新安村的变化尤为显著:昔日泥泞的沟渠变整洁,坑洼的小路变得坦途了,村民忙碌的身影穿梭在田间地头与建设现场,脸上的笑容格外灿烂。大家不仅靠双手参与家园建设,还在实践中提升了技能,收入稳步增长,日子越过越有奔头。据统计,仅新安村产业路建设项目,重点人群务工占比就达87.5%,劳务报酬发放总额占工程投资的0.12%,真正实现“建设一处工程、带动一方就业、造福一方百姓”的目标。

截至目前,水富市已通过以工代赈模式实施农村基础设施项目28个,累计带动当地群众就业2400余人次,发放劳务报酬900余万元。这一举措不仅有效激发了农村内生发展动力,更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能。

市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强化监督力度,紧盯乡村振兴中的重点领域与关键环节,确保每一分项目资金都真正化作滋润群众心田的“源头活水”,为惠民政策落地见效保驾护航。

展望未来,水富市将进一步深化以工代赈实施模式,在农业产业配套、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等领域拓展应用场景,同时完善“群众参与、过程监管、成效评估”全链条管理机制,让政策惠及更广范围。


通讯员:揭倩婷  刘杰  谭兴华  文/图

一审:谭泽涛  一校:揭倩婷  二审:聂学虎
二校:胡远松  三审:陈允琪  三校:杨 杰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一审:谭泽涛  一校:揭倩婷  二审:聂学虎
二校:胡远松  三审:陈允琪  三校:杨 杰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