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一老一小 | 叩开心扉 温情守护——巧家“物质+服务”精准呵护困境儿童

 2025-09-14 10:19  来源:昭通新闻网

“以前没有书桌,现在有了,我可以摆喜欢的手工、装饰品和书,特别好。”在巧家县玉屏街道迎春社区,小美(化名)看着改造一新的“宝贝小屋”,眼中满是藏不住的喜悦。而在另一个家庭,11岁的小卫(化名)不仅成功戒除了“手机瘾”,还捧回了“学习进步奖”,爷爷的脸上写满了欣慰。这些温暖的转变,源自巧家县推行的“物质+服务”困境儿童帮扶模式——不仅提供实实在在的物质支持,还用持续而专业的服务,为孩子们的成长注入希望与光芒。

小卫曾一度深陷生活的阴霾。2014年鲁甸6.5级地震夺走了他的父亲,母亲改嫁后,他与视力残疾的奶奶、患高血压的爷爷以及哥哥相依为命。全家仅靠低保金、移民安置补助金以及爷爷收废品、修自行车的微薄收入维持生计。由于家庭监护能力不足,小卫逐渐变得沉默寡言,不爱与人交往,个人卫生和自理能力较差。他每天使用手机超过3个小时,周末甚至长达10个小时,爷爷稍加干预,他便以哭闹、绝食对抗。

了解到小卫家的情况后,巧家县民政部门迅速联动昭通市慧爱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巧家站)介入帮扶。社工团队精准施策:从改善家庭沟通模式入手,缓解亲子冲突;制定合理的电子产品使用规则,严格控制使用时间;通过“我的生活我能行”“成长之路、健康上网”等小组活动,帮助小卫提升自理能力与社交能力,修复祖孙之间的关系。此外,社工还成功为小卫对接了巧家县乐善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故乡的孩子”项目。在此项目中,小卫不仅获得了助学激励金及学习生活礼包,还在大家的陪伴中过了一个开心的生日,实现了“新年微心愿”。

如今的小卫仿佛换了一个人:周末主动参加团体辅导与社会融入活动,个人卫生和房间整理有了明显进步,能自觉控制使用手机的时间,还愿意主动与同伴交流分享。更让人欣喜的是,他的数学成绩在期中考试中大幅提高,还获得了学校颁发的“学习进步奖”。“以前两个孙子整天抱着手机,现在的变化真是太大了!”爷爷的喜悦溢于言表。巧家县妇女联合会工作人员刘帮琼也感慨道:“第一次见到他们时,孩子们精神萎靡、衣着不整,到了活动现场仍手机不离手,不愿与人交流,体力也差。经过多次参与,他们不仅能够放下手机、专注活动,还会主动报名参加各类活动,整个人变得阳光、自信。”

同样因“物质+服务”帮扶模式重获温暖的小美,也迎来了生活的转变。她出生时母亲不幸离世,父亲肢体四级残疾,无固定收入。为缓解经济压力,父亲将家中的移民安置房出租,带着小美住进了用水泥砖和彩钢瓦搭建的简易房。屋内只有一张床,电线裸露存在安全隐患,房屋旁还搭建了鸡圈,小美的安全和睡眠质量令人担忧。

经社工多次沟通,小美的父亲终于同意收回安置房。社工还通过巧家“故乡的孩子同行计划”,顺利启动“宝贝小屋”改造项目。如今,小美的房间焕然一新:曾经昏暗的房间变得明亮整洁,柔软的床铺、整齐的书桌和衣柜,搭配同色系窗帘,营造出一个温馨的小世界。“以前没有书桌,现在我可以摆上喜欢的手工、装饰品和爱读的书了。”这个明亮整洁的小屋,成了小美安心阅读、放飞梦想的天地。

在巧家县,这样的温暖转变并非个例。不少困境儿童、留守儿童以及存在行为偏差或情绪困扰的青少年,在社工的专业陪伴和精准服务下,正逐渐走出阴霾,实现成长与蜕变。这一切的背后,依靠的是社工们的精准呵护、持续陪伴。

“我们采取‘家校社心’四维服务模式,结合个案辅导、小组活动及心理辅导等方法,帮助孩子们发现自身的内在力量与价值。”昭通市慧爱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巧家站)负责人朱再仙表示,“我们要让每个孩子都相信——我有力量、我有价值、我可以改变。当他们意识到这一点,就会一步步走向光明。”

自今年8月1日启动以来,该服务模式已覆盖困境儿童及青少年334人,累计服务1312人次,专业服务时长达5207个小时。

用脚步丈量需求,用倾听叩开心扉,用专业守护成长。巧家县“物质+服务”双轮驱动帮扶模式,正助力一个个孩子从迷茫走向坚定,用精准的呵护温暖无数家庭。


通讯员:陈红云  单楠

一审:谭泽涛  一校:陈红云  二审:聂学虎
二校:龙 萍  三审:陈允琪  三校:杨 杰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一审:谭泽涛  一校:陈红云  二审:聂学虎
二校:龙 萍  三审:陈允琪  三校:杨 杰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标签 >> 一老一小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