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5-09-14 07:00胡芳聪扎根基层29年,从调解工作“门外汉”成为“行家里手”,累计调解各类纠纷3432件,成功调解3363件,成功率98%,协议履行率100%。胡芳聪先后获得全国“人民调解工作先进个人”“模范人民调解员”等荣誉称号。
怀揣赤子心,扎根基层29载,调解各类纠纷3432件,成功调解3363件,成功率达98%,这是巧家县玉屏街道司法所人民调解员胡芳聪交出的“成绩单”。他不仅是群众信赖的“暖心人”,还荣获全国“人民调解工作先进个人”“模范人民调解员”,省级优秀人民调解员、人民调解工作先进个人和市级十佳群众工作先进个人等称号。
从“门外汉”到“行家里手”
脚步丈量出的信任
1996年1月,农学专业毕业的胡芳聪被分配到巧家县马树乡政府担任司法助理员。面对专业不对口的挑战,他选择“在干中学、在学中干”。白天奔走田间地头、农家院落,夜晚挑灯研读法律,乡亲的忧愁成了他学习的动力。“群众的事,就是自家的事”,这份视群众如亲人的信念,早已根植于他的心中。他坚持“事事有根据、桩桩有结果、条条有落实、件件有回音”的扎实作风,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1997年春节收假第一天,70多岁、患有严重哮喘和肺气肿的吕某某徒步10余公里来乡政府求助,希望解决子女不赡养的问题。次日风雪交加,胡芳聪不顾同事劝阻,仍徒步10余公里上门调解,经过一天一夜的耐心疏导,做通老人子女的思想工作,最终达成赡养协议,让老人重拾了生活希望。
1996年至2000年,在交通不便的条件下,他走遍了马树乡8个村230个村民小组,走访群众3万余人次,行程累计超5000公里。他常说:“走近了,心就暖了;心暖了,疙瘩就容易解开了。”正是这份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贴近百姓、用实际行动织密基层治理网络的执着,让他从一名调解“门外汉”成长为深受乡亲们信赖的“行家里手”。
勇挑“千钧重担”
铸就专业调解“金字招牌”
2013年6月,胡芳聪调至白鹤滩(现玉屏街道)司法所。同年8月,当地爆发一场“坟地风波”:胡某某母亲下葬时遭邹家阻拦,几天后棺木被强行挖出,双方剑拔弩张,情况紧急。胡芳聪主动请缨,凭借丰富的经验和真诚的态度,以善化怨、以善促和,耐心倾听双方的诉求,找准矛盾症结,不厌其烦地讲情理、说法理。历经10多个小时不间断的调解,他口干舌燥、身心俱疲,但支撑他的是“不能让悲剧发生,不能让乡情撕裂”的责任感。在他的不懈努力下,这起重大纠纷被成功化解,守住了乡邻和睦,避免了一起群体性事件。29年里,胡芳聪成功调处重大疑难纠纷1056件,预防“民转刑”案件116件,防止群体性上访事件124起。经他调解的案件无一件因不履行协议引发后续问题。
2014年,“胡芳聪个人调解室”挂牌,成为巧家县调解工作的一块“金字招牌”。截至2025年5月,调解室共受理纠纷941件,成功化解928件,成功率达98%,协议履行率100%。这块“金字招牌”之所以闪亮,不仅在于专业的调解技能,更在于背后那颗滚烫的、充满友善与关怀的为民之心。
二十九载风雨兼程,从风雪中奔向求助老人的背影,到坟地风波里的不懈劝和,再到3432个案件中的将心比心,胡芳聪不仅调解纠纷,更传递温暖、守护人心。这份源自心底、融入行动的友善,是他化解矛盾的密钥,也是“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称号最动人的注脚。
记者:龙萍 通讯员:刘巧燕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