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茂水清!央视CCTV-1《绿水青山中国答卷》带你走进美丽昭通
读新闻 2025-09-01 22:50 来源:央视网


↓ ↓ ↓
2025年
见证昭通以科技创新引领生态保护与修复
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
昭通的绿水青山,凝聚着人民的智慧与付出。白鹤滩水电站的集运鱼系统为江河生命开辟了洄游通道;赤水河流域通过系统治理完善水生生态链条;药山之巅,珍稀的巧家五针松经人工培育,蔚然成林,重现生机;大山包人民以淳朴与温情,守护着黑颈鹤世代越冬的家园。
这一切,不仅是生态的修复,更是昭通人民用最朴实、最坚定的行动,共同谱写一部人与万物共生的生态诗篇。
↓ ↓ ↓
昭通,这座镶嵌在乌蒙山腹地的璀璨明珠,坐落于云南省的东北部,与贵州、四川两省交界,自古以来便是云南通往四川的重要门户,“昭明通达”之名,寓意着其地理与文化的双重通达。这里山川壮丽,河流如织,赤水河的蜿蜒与金沙江的奔腾,共同滋养了这片丰饶的土地。在云南省巧家县与四川省宁南县的交界处,矗立着世界第二大水电站,白鹤滩水电站,它是“西电东送”的强劲心脏,每年输送着超过610亿度的清洁电力,照亮了无数家庭的灯火,也是全球最大清洁能源走廊的关键一环。白鹤滩水电站横跨的金沙江,下游河道狭窄,水流湍急。是众多喜流水生境鱼类的家园。其中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长鳍吻鮈就是其中的一种,具有短距离洄游习性,它重要的生活史都在不同河段完成,因此,洄游是长鳍吻鮈生命中的必要旅程。 然而,金沙江下游孕育了众多喜流水生境的鱼类,同时也因白鹤滩大坝的巍峨,阻隔了长鳍吻鮈等珍稀鱼类的洄游之路,那么长鳍吻鮈又是如何越过大坝到上游的呢?为了解决300米级特高拱坝过鱼的世界级难题,白鹤滩水电站建设了两部专用的电梯。眼前的这部电梯,就是白鹤滩水电站为突破高坝阻隔而设计的集运鱼系统的核心设施。七月,长鳍吻鮈逆流而上,向着栖息条件更适宜的上游洄游。它们追逐着湍急的水流,不经意间踏入了人类精心构建的“洄游通道”。集鱼斗缓缓升起,将鱼儿们安全送达地面,一场关于生命延续的奇迹悄然上演。从我们这个目视来看,应该是有两个种,这个长条形的小的应该是䱗,然后这个大一点的,背影有点像这个鲤鱼的,这个是长鳍吻鮈,是我们这一次提升的意外之喜,这个是国家二级保护鱼类,也是我们白鹤滩主要集鱼对象,白鹤滩一共就四种主要集鱼对象,长鳍吻鮈就是其中的一种。集运鱼系统通过“人工洄游”的方式为长鳍吻鮈等鱼类搭建了跨越大坝的桥梁。我们目前集获的这一批鱼,现在正被提升的过程中,是会通过我们的翻转机构对接,然后进入我们的溜鱼槽,通过我们溜鱼槽溜到我们的分拣车间进行分拣。分拣车间内,工作人员细心区分不同习性的鱼类,确保每一尾鱼都能得到最适合的放流环境。全程带水作业,最大限度减少了对鱼类的伤害,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生命的尊重与呵护。䱗有28尾,岩原鲤有4尾,以及1尾翘嘴鲌,长鳍吻鮈1尾。䱗,俗称“白鲦”个体不大,数量较多,经常是大型凶猛鱼类的饵料;岩原鲤,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鱼类,主要分布在长江上游的干流中;翘嘴鲌,广泛分布于中国各大水系,是典型的肉食性鱼类。集运鱼系统的核心在于保护关键物种,促进鱼类种群间的基因交流。通过集鱼系统集获上来的每一尾珍稀鱼类,都会得到精准测量。通过测量我们可以反映这尾鱼类的一个生存状态。看我们今天测量的这个长鳍吻鮈它的体重是 82 克,全长大概在 18 公分。我们每次集获到的鱼类,主要过鱼对象兼顾过鱼对象,还有我们的这个的二级保护鱼类,我们都要准确地测量它的全长、体重。从我们的每年的运行来看,这四种目标鱼类以及 8 种二级保护的鱼类在我们这个江段仍然有分布。这些数据不仅能为后续优化集运鱼系统提供支持,更能直观反映出金沙江下游流域珍稀特有鱼类种群的数量动态。这些搭乘“电梯”而来的鱼类,在经历为期两天的暂养后,即将重返金沙江。集鱼站的工作人员首先使用配备维生系统的运鱼车,将集获到的鱼类转运至水电站上游4公里处的专用码头。先放流第一批是这个在库区放流的鱼类,都是喜缓流的鱼类。为最大限度保障存活率,放流过程严格遵循物种特性,喜缓流性鱼类则放流在平缓水域,喜急流性鱼类放归湍急江段,让每一尾鱼都能回归自然赋予的生存主场。 比如说像我们前面集获的岩原鲤、翘嘴鲌、黑尾近红鲌这样喜缓流性的鱼类,喜库区广阔水面的鱼类,我们会在白鹤滩坝上的库区放流。而像长鳍吻鮈这类偏好急流的鱼类,则需通过运鱼船转运至27公里外的黑水河实施放流,保证这些鱼类完成后期的生活史。在这里,长鳍吻鮈也完成了生命的延续,回归自然,繁衍生息。白鹤滩水电站构建的集运鱼系统为鱼类洄游创建了一条“绿色通道”,与常年在金沙江下游的增殖放流组成了一套完善的生态保护体系。2021年至2025年,白鹤滩与乌东德水电站通过集运鱼系统,已成功帮助累计超过20万尾、共72种鱼类过坝,所有鱼类均放流至适宜江段。从2015年至今,白鹤滩与乌东德两个库区增殖放流突破546万尾。从垂直集鱼装备的精准运行,到百万级放流的种群补充,这套多维度生态保护体系有效地保护了金沙江鱼类的多样性,筑牢了长江上游生态屏障。赤水河,这条流淌着千年故事的河流,发源于昭通市镇雄县,穿越镇雄与威信,全长约320公里。两岸丹霞地貌广布,雨水冲刷下,泥沙染红了河水,“赤水河”之名由此得来。金沙鲈鲤 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作为长江上游的“水中老虎”,是赤水河食物链的顶级掠食者,其种群数量的变化直接反映了河流生态的健康状况。曾几何时,水质污染与过度捕捞让金沙鲈鲤几近消失,赤水河的生态系统遭受重创。自2020年起,昭通市各级政府部门携手行动,开展城乡污水治理、面源污染控制以及拆除13座小水电站等举措,赤水河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提升,水质持续改善。如今,赤水河畔,一项重要的生态修复工程正在有序推进,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迎来了新的生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跨滇、川、黔、渝四地。其中云南段,分赤水河河源段和金沙江水富段两个流域,河道蜿蜒总长320.26公里。是70多种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生存繁衍的关键家园。这是我们自然保护区云南段的核心区,大家看到现在这一个河流,因为近期这个进入汛期之后,我们这个地方雨水比较充盈,所以看上去河水稍微有点浑浊,但是它不影响我们的增殖放流和鱼类的生存。保护区云南管护局承担着云南段的保护、管理和建设工作。为加速保护区水生生态屏障的修复,工作人员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其中这样的增殖放流,从2020至今,已经在赤水河畔进行了9次。大大小小的来一点,测量这个要麻醉一下,不麻醉它太跳了,这条小一点,这个5.5(厘米)。如何科学地进行增殖放流,离不开西南大学的专家团队20多年在赤水河流域开展的专项监测。从 2006 年我们最初的监测,一年当中监测到的鱼类的物种总数是 26 种,去年我们监测的鱼类总数是 43 种。一条河里头的鱼越多越好吗?不见得,如果都是小型物种,恰恰说明了你的生态空间是被一些繁殖量大的小型物种所占据了。金沙鲈鲤在赤水河作为一个顶级的掠食物种,它的种群数量反映了整个赤水河的水生生态系统的空间的稳定性,它的数量越多,说明河流的稳定的环境越多,它的数量越少,说明这个赤水河所承受的环境和人类的压力就越大。如今,赤水河中金沙鲈鲤种群数量逐步增加,分布范围由40公里扩大到78公里,金沙鲈鲤作为赤水河生态的指示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直接反映出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正在稳步恢复。我们在赤水河流域昭通段,在 2023 年的时候入选了全国第二批美丽河湖的优秀案例。近些年来的水环境质量持续地改善和提升,国控省控的这个水环境质量连续两年位列全省第一。多年的治理,昭通人民已然探索出赤水河流域生态修复之道。如今的赤水河,水质清澈,生物种类丰富,生态链逐步完善。这一治理实践,已成为筑牢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的典范。昭通的生态画卷,铺就于江河之上,更展开在生活的烟火之中。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昭通的大街小巷中都弥漫着昭通小串的香味,是食客们享受的味道,也是昭通人民最寻常也是最幸福的滋味。花椒鸡,是昭通生动的味觉名片。这道菜的灵魂,就是眼前的鲁甸花椒,其麻味霸道醇厚,香气浓郁持久。这是乌蒙山独特的干热河谷气候、丰沛的日照与矿物质土壤共同孕育出的滋味。昭通花椒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千年前,那时,当地先民就已开始驯化野生花椒,如今全市种植的160多万亩花椒已经销往全世界,小小花椒树,致富大产业。 药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昭通市巧家县境内,保护区由南北互不相连的药山片区和杨家湾片区组成,总面积20141公顷。药山的主峰轿顶山,海拔4041.6米。巨大的高度落差,造就了这里“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和多样的地形地貌,形成了宝贵的生物基因库。一大早,药山管护局科研所的人员,装备齐全地进入这片密林,他们要赶在巧家五针松的结果期,去收集种子。巧家五针松,被誉为植物界的“大熊猫”,20世纪90年代初,在云南巧家县首次被发现,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并在2012年被列入全球最濒危的100个物种之一。目前,全世界已知的成年野生巧家五针松仅有35棵,全部生长在药山自然保护区内。而这35棵巧家五针松,并不是每一棵都会结果,即便结果也难以自然繁殖。因此,科研所的人员每个月都会花整整一天的时间,前往药山深处,寻找珍贵的种子,期望带回实验室进行人工繁育,却常常空手而归。此次进山,他们除了寻找巧家五针松种子外,他们还有另外一项任务,读取一个月前布置在野生动物活跃区域的红外触发相机数据。找到了,找到了,就在这,这个相机就在这。这个是白腹锦鸡是不是,白腹锦鸡,这白腹锦鸡这尾巴太漂亮了,太好看了,太好看了。红外相机清晰地记录下了这些珍贵的影像,它们都是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棕腹大仙鹟,中国特有物种,常捕捉到它在灌丛间捕食蛾类的精彩画面;豹猫,虽然是猫科动物,但是擅长游泳,喜欢自己在夜间行动捕食;黄喉貂,它们常集群活动,并能合作捕食远超自身体型的大型猎物。这些影像,直观地反映了药山的生物多样性,4种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27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更有多种已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珍稀物种,都在保护区的庇护下繁衍生息。从药山管护局的管护站,负重攀爬至海拔2000多米的日常巡护区,科研所的人员花了整整一上午的时间。这里,就是巧家五针松野生植株所在的区域。这个也得碰运气,就是目前的话它不是每年都挂果,我们巡护的时候发现02号树,它挂果挂得还挺好的。02号巧家五针松,就是全世界仅存的35棵野生五针松成年树之一,树龄已经50岁了,而这棵树,今年带给了人们一个惊喜。我们在树下看着还是挺好的,待会我们就到树上去看一下。现存的野生巧家五针松年龄结构偏大,表现出枯梢、长势弱等种群衰退的迹象。好了,小心一点,慢点,好,你先观察一下看一下,看一下我们再采。每一株幸存的老树,都在对抗时间与逆境。保护和人工繁育巧家五针松,就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果怎么样,多不多,比往年多,有十多个,那挺好的,没想到2号树今年果结得这么好,你在上面一定要小心一些。今天这个 2 号树上采到的球果挺多的,我们把这个球果带回实验室,进行检测,看一下它的萌发情况,刚采下来的时候,它这个鳞片是闭合的,现在我们已经可以看到里面的种子,它每一粒种子都有一个小翅膀,这个也是巧家五针松种子的一个特点。巧家五针松的种子,是一种专为风力传播而演化形成的适应机制。当种子成熟从枝头飘落时,可以借助风力,飘向更远的地方。这一个球果就是大概有五十到六十粒的种子,然后我们根据以往的经验,(人工干预)萌发率在 40% 左右,就是说这一个球果大概也就是可能会有二三十粒种子能够萌发。多年来,科研所的人员在野外采集到的巧家五针松种子,即使在恒温、恒湿、无菌的实验室环境下,出芽率仍维持在极低水平。此刻,在药山脚下的科研基地里,科研人员正在对2号树的种子样本,进行细致的横截面切割处理。你看你在图片中看不到完整的胚芽、胚轴、胚根还有子叶,反而是这边,出现了暗红色的,我们就可以说明这个种子的成活率很低。根据我们现在的研究发现,它很可能是种群的近交衰退所导致的,导致了这一批种子的成活率都比较低。我们放到体视镜上看看,可以看到它子叶都非常饱满,子叶是它储存淀粉的地方,也是它最大的营养库,还有它的种皮是来它抵御外界的病毒,包括它的胚轴、胚芽、胚根都非常地完美张哥,你看这是我们昨天泡的种子,现在已经差不多可以了,现在应该是可以播种了,你看一下。如今,在播种的6000粒三代种子中,超过3000粒已在苗床萌发,萌发率达50%以上。较往年提升了近20%,远超出预期目标。这些被移栽至野外的巧家五针松幼苗,是科研所的人员在2年前就开始培育的原生树苗。从此刻起,它们就要在这片山野间,开启自然生长新篇。今天我们选择这个生境,就是巧家五针松的一个原生的生境,就是在我们巧家五针松原生树的 2 号树的这个旁边,通过不同的生境来移栽,我们还是想给巧家五针松找到一个最适宜的生长环境。为这个种群的扩大不断地去探索、去尝试。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巧家五针松已从35棵野生种群扩繁到4000多棵。在保护区科研所的不断努力下,巧家五针松的保护已从最初的物种抢救阶段,成功迈入规模化扩繁的新征程。大山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昭通市昭阳区大山包镇的群山之间,距市区56公里,面积19200公顷,平均海拔3100米。开阔豁朗的高原地形,浑圆柔美的山头、低洼繁多的湿地,神奇地孕育了以湿地草甸生物为代表的丰富物种。黑颈鹤,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每年秋天,都会来到这里过冬。种的这些苦荞、燕麦、土豆我们收的时候就给它留一部分在地里头,给它来吃。从老辈人传到如今,都是一直(让它们)在这些地里面冬天(安全)过冬。二十年前,大山包的村民发现,大量的湿地被开垦为农田后,黑颈鹤越冬的食物锐减,甚至出现了因为冬天没有充足的食物而死亡的黑颈鹤。为保护鹤群,从那以后,这里的村民在秋收时,都会主动留出部分粮食供鹤觅食。这就是大山包管护局建立的食物源基地。同时,会按照每亩地给予村民相应补偿,在保护来此过冬的黑颈鹤时,也保证了这方水土的人民的利益。大山包管护局建立的食物源基地,除了在田里给黑颈鹤留足越冬的口粮外,还设立了固定的投食点,专职的投食员将储备起来的玉米和马铃薯,定时投喂给黑颈鹤,陈光惠就是投食员之一。我叫陈光惠,是大海子管护站的护鹤员。每天就是负责监测,还有投食。只要黑颈鹤飞过,陈光惠的身影就会出现在大山包这片特殊的“食堂”里,风雨无阻地投放着玉米、土豆等谷物,为黑颈鹤提供着不可或缺的食物补充。近几年,对黑颈鹤的保护力度越来越大,种群数量由最初的200多只增长到2025年的2178只。如今,众多游客慕名而来,一睹黑颈鹤的风采。游客的到来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村民们不仅精心守护着鹤群,更依托这片珍贵的生态资源,一步步走上了富裕之路。这是一支由大山包村民组成的巡护队,今天他们带着各种工具,去修复被雨水冲出的冲蚀沟。今天把大家叫来,主要是我们今年的大山包的这一个雨水非常多,很多地方的冲蚀沟冲得越来越严重了。主要是让大家来干两个事,第一把之前的这一些草势长得不好的地方,我们追一下肥,第二,我们把冲掉的树苗,我们重新再覆重一些在上面。五年前,他们从大山包湿地核心区搬离,并自愿加入大山包保护区的巡护队。他们要把这里修复成大自然最原始的模样,而这里是他们原本生活的家园。 如今的大山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经跃升为中国黑颈鹤最集中的家园与国际重要湿地,从昔日的“人鸟争地”,到如今“和谐共生”。黑颈鹤每一次翱翔,都见证着这片土地的重生与人类与自然的共生之路。昭通的绿水青山,凝聚着人民的智慧与付出。白鹤滩水电站的集运鱼系统为江河生命开辟了洄游通道;赤水河流域通过系统治理完善水生生态链条;药山之巅,珍稀的巧家五针松经人工培育,蔚然成林,重现生机;大山包人民以淳朴与温情,守护着黑颈鹤世代越冬的家园。这一切,不仅是生态的修复,更是昭通人民用最朴实、最坚定的行动,共同谱写一部人与万物共生的生态诗篇。
来源:央视网


值班编审:马燕 审核:陈允琪 责任编辑:聂学虎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值班编审:马燕
审 核:陈允琪
责任编辑:聂学虎
标签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