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教育强市(74)丨吴长琴:把爱的课堂搬到每个孩子心上

 2025-10-27 21:58  来源:昭通新闻网

穿过云贵交界的盘山公路,在这个被GPS标记为镇雄县黑树镇苏木小学的坐标点,一座三层小楼静静矗立在半山腰,铁门外的牌匾上刻着斑驳校名,水泥台阶被磨出浅浅凹痕,像岁月无声的低语。吴长琴站在教室门口,目光掠过的课桌,仿佛看见无数双赤脚踩在山风里却从未踏碎梦想的孩子。她用7年时间证明,教育现代化的浪潮,终将漫过每一道山梁。

清晨六时,吴长琴已穿梭在教学楼间,检查教室门窗、调试音响设备、清点晨读课本,动作轻柔而坚定。山雾尚未散尽,她的身影已如钟摆般准时划过走廊。一盏盏亮起的灯,像极了孩子们眼中跳动的光,微弱却执着。

在苏木小学见到吴长琴时,这个戴着眼镜的女教师正给六年级(1)班的孩子们上数学课,镜片后那双略显疲惫却透着坚定的眼睛,在明亮的灯光下显得格外清晰。粉笔在黑板上划出清脆的声响,她一笔一画写下“比的运用”,每一个例题都像一把钥匙,试图打开山里孩子通往外界的门。她放慢语速,反复讲解,直到最后一排的男孩抬起头,眼里闪出恍然的光。窗外秋风瑟瑟,教室里的孩子们跟着吴长琴的节奏齐声答问,清脆的声音仿佛回应着大山深处对知识最朴素的渴求。

吴长琴用粉笔丈量着三尺讲台的距离,将知识的火种播撒在群山深处。她早已把自己练成“多面手”,每周要承担数学、科学、英语三门主课,兼任心理健康辅导员。“乡村教师都是‘变形金刚’。”她笑着展示手机里的课程表。

在教授数学“比例”概念时,她会巧妙地融入科学课中杠杆原理的实例,让学生们动手用小木棍和石块模拟实验,直观理解比例在生活中的杠杆平衡作用。课间时,她敏锐地发现内向的小雨总是低头不语,便利用心理健康辅导的技巧轻声询问她的近况,用温暖的言语轻轻叩开孩子的心门。小雨低头搓着衣角,终于轻声说出同学背后说她坏话的委屈。吴长琴轻轻握住她的手告诉她:“每个人都会遇到不被理解的时候,但你要相信自己的价值。”她带着小雨走到教室外的台阶上,指着远处层叠的山峦说:“你看,山不会因为云遮住它就不存在,你也一样要勇敢地做自己。”

吴长琴依托专业背景,将心理学有效融入教学实践,通过观察学生表情与状态精准判断知识掌握程度。她发现,当学生信任教师,便更乐于汲取所授知识。这种信任在点滴关怀中累积,教室里渐渐形成了大胆质疑、积极分享的氛围。她的课堂不再是单向灌输,而是充满了孩子们热烈的小组讨论声,他们走上讲台展示解题思路,分享从家里带来的、能说明科学现象的小物件,甚至为一道题的解法争得面红耳赤——吴长琴欣慰地看着,这正是她期望的,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所焕发出的生机活力。

六年级(1)班的学生岳美清特别喜欢吴长琴的数学课,她说那节课让她第一次觉得数字会说话。岳美清的梦想是长大后当一名老师。她想,也许未来的某一天,自己也会站在这样的讲台上。岳美清说:“吴老师讲课像讲故事一样有趣,还总能发现我们没说出口的心事。她还是一个非常温柔的大姐姐,很平易近人,经常和我们做各种小游戏。她从不把爱挂在嘴边,却在日复一日地坚守中诠释着它的分量。”

傍晚时分,吴长琴走向山坳,目的地是小军家,她手里紧握的家访记录本已被风吹得微微卷边。蜿蜒小路尽头,便是小军家。看到老师的到来,小军局促中又露出不自然的笑容,手里紧紧攥着衣角。吴长琴轻轻拍拍他的肩,语气柔和却坚定:“老师来,是想多了解小军,看看家里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她将孩子近期的学习点滴向小军的爷爷娓娓道来。

老人布满皱纹的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吴长琴翻开家访本,继续记录着谈话细节,她叮嘱小军按时完成作业,也要记得每天坚持读书半小时,哪怕只是看一页书,日子久了,也会积少成多。山外的世界很大,知识是通往那里的路。她要求小军一定要学学手语,虽然爸爸不会说话但是能用手语和你交流,那是你们之间的爱的桥梁。你要成为爸爸的眼睛和耳朵,也要做他的声音。等你长大,带着爸爸去看看他从未听过的世界。

吴长琴深知,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心灵的陪伴。她坚持用爱与责任填补亲子缺席的空白。家庭教育缺失的部分,学校必须补位。这样的家访在吴长琴的记录本上已数不清是多少次,她独创的“三级家访制”将学生分为重点关注、定期走访、日常沟通三类,利用每周心理沙龙、每日“偶遇”谈心、随时微信“亲子桥梁”的方式,成为打开留守儿童心门的密钥。

吴长琴会通过电话和微信联系孩子的父母,让家长能够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在节日或孩子生日时,吴长琴还会组织教师或同学为孩子送上生日祝福,表达生日快乐之情,使其感受到尽管父母不在身边,但教师、同学及祖父母仍在关心他。

农忙时节,吴长琴亦会关怀他们:“我会教孩子们烹饪简单餐食。即使祖父母不在家中,她们也能把自己照顾好。”

2018年的开学日定格在赵雄校长的记忆里,吴长琴看起来柔柔弱弱却有着令人难以置信的韧劲,背着行囊独自走进这片被群山环抱的校园。赵雄说:“当时想着这娇滴滴的小姑娘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下撑不过三个月,可她不仅站稳了脚跟,还成了孩子们最信赖的引路人。”

当问及坚守动力时,吴长琴说:“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改变一个学生,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让学生学到知识,同时也学到做人的道理,这让我深深感受到从事教育的非凡意义。”

教育的伟力,从来不在高楼广厦,而在那些甘愿成为阶梯的肩膀。当城市教育追逐“智慧化”,这些乡村教师正用最质朴的方式诠释着“一个都不能少”的教育真谛——就像乌蒙山区的映山红,把根系深深扎进石缝,却让花朵绽放在春天的最前沿。吴长琴用点滴行动守护着每一个孩子的成长,无论是清晨教室里的琅琅书声,还是傍晚家访路上的匆匆身影,都镌刻着她对乡村教育的执着与深情。


记者:莫娟  聂孝美  文/图/视频

一审:陈忠华  一校:莫 娟  二审:聂学虎
二校:杨 杰  三审:陈允琪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一审:陈忠华  一校:莫 娟  二审:聂学虎
二校:杨 杰  三审:陈允琪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