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7 11:00 来源:昭通新闻网



微风穿林,绿浪翻滚。在昭通水富太平镇的起伏山峦间,数万亩郁郁葱葱的黄柏林(俗称黄柏)蔚为壮观,幼苗伸展新枝,特有的清苦药香弥漫山野,如大地吐纳的气息,吟唱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篇章。
位于金沙江中游南岸的太平镇,凭借海拔800米以上区域得天独厚的湿润气候、丰沛降水、适中日照及富含有机质的土壤,成为黄柏等名贵中药材生长的沃土。近年来,太平镇精心培育的这一特色“金字招牌”,不仅为群山织就盎然绿衣,更拓宽了当地百姓的增收门路,实实在在走出了一条生态含绿量与富民含金量并重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群众在家门口就能赚钱
村民是黄柏产业蝶变最真切的见证者与受益者。“带头人”魏帮才(二溪村村民小组长):2006年,他就大胆试种了10余亩黄柏。去年首次大规模采收,收益便近5万元,效益看得见!今年,他一口气又新种了20亩。更难得的是,他把摸索出的种植、修枝、施肥技术毫无保留地教给乡亲,成了名副其实的产业“领路人”。“归乡者”李太明(复兴村村民):今年靠着采收成年黄柏,他收入超5万元。“过去在外打工,顾不上家,心里总不踏实。现在呢?守着土地种药材,钱袋子鼓了,老人孩子也照顾了,日子越过越有奔头!”他的笑容里透着满足。

复兴村党总支书记雷天金对此感慨更深:“十多年前我就看好黄柏,带头种起来。当上书记后,就一门心思带着大家一起干。如今,黄柏早不单是治病药,分明是咱村的‘致富树’!”据他介绍,今年复兴村黄柏产量约170吨,实现村民人均增收5000元。

初加工拉长“产业链”
为提升附加值,黄柏产业正从种得好向下游延伸。二溪村的白祖林、龚井、刘树宽、覃永兵等人自发建起多个初加工点,组织周边村民进行刮皮、切丝、阴干。这直接带动了120余人在家门口靠刮树皮增收。

每年五六月,黄柏采收季到来,太平镇的山林深处便是一片热火朝天。村民们忙着砍运成年黄柏树,熟练地剥下黄褐色树皮,再运往加工点。刮皮、切丝、摊晾……“一刀刮下的是树皮,留出的是增收的厚度。”二溪村党总支书记龙云渊算得清楚:“今年我们村产量60多吨,初加工后,按每斤27元算,总收入高达324万元!”

市场青睐 药商云集
黄柏,位居传统“三黄”名药(黄连、黄芩、黄柏)之列,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抗菌消炎等功效显著,市场基础稳固。每年采收季,云南昭通、四川宜宾、贵州毕节等地的药材商便纷至沓来。在太平镇,验货、议价、装车,一张张订单迅速敲定,现金结账的踏实感,让村民脸上的笑容更加灿烂。

黄柏产业的蓬勃壮大,已成为驱动太平镇整个中药材产业迭代升级的核心引擎。目前,该镇中药材种植总面积已突破2.5万亩,其中投产约2400亩,去年总产值突破1700万元。在黄柏作为主导产业引领下,重楼、白芨等特色品种齐头并进,一幅多元化、高效益的中药材产业蓝图正在金沙江畔徐徐展开。药材芬芳里,青山正成为村民稳稳的“幸福靠山”。
通讯员:李明骏 冯源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