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6 17:27 来源:昭通新闻网



清晨,太阳披着满身金辉苏醒,阳光洒在波光粼粼的赤水河水面上,金光跳跃,河流浪叠浪,又是一个鱼群跃动的日子。
独一无二的“名片”
我叫青石爬鮡,也被称作石爬鮡、青石爬子、石爬子。作为国家二级保护鱼类,我被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属于濒危物种。
下面,我来描述一下自己的“盛世容颜”:身体扁平,头大尾小,脑袋宽宽的,嘴巴也大,眼睛小小的,位于头部的正上方。我有4对胡须,长相看起来有点像鲇鱼,但体长有15厘米左右。我皮肤光滑无鳞,背部和尾部呈黑褐色,腹部则是白色。
我是鲇形目鮡科石爬鮡属,“活出高傲的姿态,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是我的“鱼生”格言。遇见我,你很幸运,毕竟我被称为淡水鱼中的“贵族”,“优雅”是我的代名词。一身黑褐色“西装”搭配白色“衬衫”,是我日常的经典穿搭。
清晨,在赤水河浅水区渐渐醒来的我,很喜欢这样的天气,我感到十分惬意。我的家族喜欢栖息在长江上游水质清澈的干支流,如赤水河、金沙江、青衣江、岷江等水域。有了我和其他常住的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邻居的加入,赤水河流域(昭通段)构成了一幅生机盎然的生物多样画卷。
我是流水性底栖鱼类,活动范围不大,主要栖息于山涧溪河多砾石的急流滩中。作为一种喜欢夜行的鱼类,我习惯白天藏身于岩石缝里,夜晚才出来活动。这样的习性不仅让我在食物链中占据了独特的位置,也成为了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我个子小,生性内向又不爱运动,移动方式也很特别——匍匐前进。很多时候,我喜欢用扁平的腹部和胸鳍吸附在河滩的石头上,看着蓝天白云和清澈的河流,一动不动地发呆。
我是杂食性鱼类,从不挑食,平时的食谱很丰富,以水生昆虫为主,比如蜻蜓幼虫、石蝇、蜉蝣幼虫、石蚕、水蚯蚓等。当然,我也喜欢吃水生植物的碎屑,如叶子、固着性藻类等。
你可别小看我!由于口部结构特殊,我能轻松吸食猎物,包括腐烂的生物体和沉积物。这样的食性让我在保持水质清洁、维护水体环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水质清洁的小能手,我和我的家族不仅是河流中的一道美丽风景,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也不容小觑。
家族迁移的历程
我的家族最初栖息在陕西岚皋县的岚河以及青海玉树、班玛等地,湖北、四川、贵州、湖南、重庆等地均有我们的身影。如果从数量上来说,我的亲戚们在四川境内分布得最多,再后来逐渐在长江上游的赤水河流域繁衍生息。
这条发源于镇雄县赤水源镇的赤水河,曾遭遇过令人心痛的低谷。20世纪80年代,我的家族是河流中最常见的鱼类之一。由于肉质鲜美,加之不爱运动,我们曾遭到人类的过度捕捞。据资料记载:“青石爬鮡的数量在过去几十年间急剧下降。在西南地区,它们曾经是溪流中常见的风景,如今却踪迹难寻。”曾几何时,肆意撒开的渔网如同水中的牢笼。黑夜中,人类拿着手电筒在岩石下翻找我们,贪婪的双手紧紧扼住我们家族的命脉。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不期而至,让水质污染日益加重。如今,我的家族人员逐渐减少,生存环境也岌岌可危。
保护鱼类既是维护水生态系统稳定的关键一环,也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昭通持续推进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系统开展鱼类资源调查与监测,实施增殖放流珍稀濒危物种行动,并积极探索人工驯养和繁育技术,有效推进了鱼类保护工作。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赤水河流域(昭通段)的鱼类资源正在逐步恢复。
如今,生态优先的理念已然扎根泥土、深入人心。河面之上,当地群众成了赤水河忠诚的卫士。每天天色微亮之际,总能看到几位精神矍铄的巡护员,顺着河流缓缓前行。他们目光如炬,仔细巡查每一段河道,捡拾垃圾、劝阻捕鱼是他们的日常巡护工作。
赤水河是长江唯一保持自然流态的一级支流,是长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也是众多珍稀特有鱼类的重要繁殖地和栖息地。赤水河(昭通段)流域面积达1890.3平方公里,流经镇雄和威信两个县。2021年以来,随着赤水河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威信县在赤水河流域累计放流珍稀鱼苗216万尾,金沙鲈鲤、昆明裂腹鱼、云南光唇鱼、中华倒刺鲃等鱼类在这片祖辈栖息过的水域繁衍生息。
听岸边的专家说:“今年5月底,在赤水河斑鸠井首次发现红鳍原鲌,岩原鲤、金沙鲈鲤等国家二级保护鱼类的出现频率大幅提升,四川白甲鱼等多年未见的物种也重现踪迹……”这让我欣喜若狂,赤水河不仅是珍稀特有鱼类的重要栖息地和繁殖场所,也是开展河流生态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其生态价值不言而喻。
美丽的赤水河让我与众多同类相遇,这印证了我们都向往良好的生态环境、追寻理想的家园,并且愿意在这里常住。
沿河的水鸟时而腾跃而起,翅膀扇动间带起湿漉漉的水汽;微红的烟霞轻轻漫过山脚人家的屋顶,与暮色融为一体。人们沿河道而居,与河流相依共生。赤水河中汩汩流淌的不仅是生命之源,还是人们与自然万物之间永恒的约定。
坚韧生命的繁衍
我的家族世代都是“宅鱼”,先辈们在产卵期也没有洄游行为。我们的繁殖能力并不是很强:雄鱼只有一个精巢,雌鱼也仅有一个极小的卵巢,产卵期一般在每年9—10月,每次产卵数量不过区区几百枚,通常产在流速湍急的河道石缝中。受精卵黏附在石块或砂粒上,受风吹日晒、河流涨水等多种自然因素影响,鱼卵很容易夭折。加之家族都生活在激流水域,在这样的环境中繁殖,成功孵化出鱼苗的成活率就较低。
我们家族和其他鱼类不同,对生活品质,尤其是赖以生存的水质要求非常苛刻。我们喜欢待在清澈、无污染的河流中,只有这样的水域,才适合家族的生存与繁衍。一旦水体受到污染,整个家族会毫不犹豫地迁离。
河流清澈,河滩里岩石密布的生境,是鱼类生存的天堂。
作为一条青石爬鮡,我短暂的一生必须完成生命的完整循环:出生、成长、成熟、交配、繁殖、死亡。可以说,我们的一生如同一部激情澎湃的励志影视剧。
令人难以想象的是,每当河水湍急时,我们便要利用腹鳍逆流而上,穿过小瀑布,攀越沟壑。每一次攀爬都需格外谨慎——那些几米至百余米高的瀑布,其落差相当于我们体长的千万倍。我们弱小的身躯随时面临生命危险:或被瀑布飞溅的水滴击落,或被激流冲走,但我们依然执着前行,从未放弃过寻找更适合繁衍与生存的家园。
那些在瀑布激流中用尽力量、顽强存活下来的同伴,都是真正的英雄。随后,我们顺着河流来到河滩,寻找岩石间的缝隙,这是个理想的栖息之所,终于可以在这里安静地繁衍。
然而,水下世界危机四伏,为了生存,“大鱼吃小鱼”的场景时时上演。我们的鱼卵同样面临被吞食的威胁,为此,我们必须把卵产在隐秘之处,藏在不易被天敌发现的地方。
我和家族对赤水河河滩里的岩石情有独钟,这背后有着怎样的自然玄机?
赤水河两岸植被茂密、郁郁葱葱,不仅有效改善了水质,也为河流生态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林间的落叶在泥土中腐化,形成富含养分的腐殖质。在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影响下,这里雨水充沛,每逢降雨,腐殖质便被冲刷到河流里,在流水中逐渐分解,成为滋养水体的天然养分。这些养分为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创造了条件,而浮游生物,正是我们的主要食物来源。
赤水河清澈见底,时常可见鱼儿在水中游弋。
看,那些附着在河滩岩石上的小黑点,正是我们家族新孵化的幼鱼。那活泼的生命力,如同一颗颗“砰砰”跳动的心脏,传递着生命延续的跃动与蓬勃;又像沉甸甸的希望,在这清澈的河流中悄然生长。
河水中,一位家族成员奋力摆尾,溅起一串清亮如珍珠的水花,很快又重新回到赤水河的怀抱,融入同伴之中。鱼群如星河般汇聚成璀璨的队伍,溯流而上,奔向生命最初开始的地方。
河流里的跳跃
在威信县的深山里,藏着一个被时光遗忘的角落——河口。这里小溪潺潺,绿树成荫,赤水河干流清澈见底,一切都沉浸在宁静和与世无争的美好之中。
天空湛蓝,微风轻拂,每一次等待都充满希望。我喜欢整日整夜地趴在河滩的岩石上,这是我与大自然对话的方式。我在水中游弋,看清澈的水流,感受鱼群的每一次游动——这美好的生态环境,让我无比眷恋。忽然,我的好朋友,一条活蹦乱跳的四川白甲鱼跃出水面,那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证明。
石爬子是威信人对我和我的家族的称呼。这个充满乡土气息的名字,背后隐藏着的不仅是对一种生物的简单定义,还承载着一段人类与鱼类在此和谐共存的历史记忆。
在镇雄、威信一带,我和我的家族凭借独特的生活习性和珍贵的生态价值,已成为当地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类保护我们,不仅是在保护一个物种,还是对维护生物多样性的生动践行。
赤水河欢快地穿越山谷,清澈的水流中可见鱼群悠然穿梭。小满时节,白蒙蒙的薄雾轻轻笼罩河面,水流如深闺处子的秀发般缓缓流淌;岸边的柳树抽出嫩绿的新芽,柔枝轻点水面,荡起层层涟漪。忽然,水花四溅,一小群鱼飞跃腾起,如二月的春风剪开绸缎般的水面。我的朋友们在河中奋力奔游,银鳞闪烁,为这片水域注入了蓬勃的生机。
赤水河流域(昭通段)的保护与治理成果已入选全国第二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一项项生态数据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最生动的注脚,也镌刻在这幅生态长卷中,成为最鲜活的印记。
赤水河以丰饶回报着人们的守护。据统计,2025年,赤水河流域内珍稀特有鱼类已恢复至43种,较2010年增长了83%。河水轻轻哼唱着古老的曲调,岸边人们的歌声随粼粼波光荡漾开来,与青石爬鮡尾鳍摆动的韵律交织在一起。
赤水河畔,人们在水波摇漾的日子里安居、往来。清澈的水流中,不知何时已聚集了许多鲜活灵动的身影,它们悠闲地游弋,青脊破浪、银光闪烁,如同散落满河的碎银,悠悠浮动。岸边的人们远眺浅滩深处,但见浪花翻涌,赤水河正唱着欢快的歌曲,向下游长江奔去。水下掠过一道道悠长的鳞影——那些珍稀的生命正成群结队地归来。
河床上,古老的鱼群终于抖落历史的尘埃,轻盈地重返舞台。它们的鳍与鳃轻轻撩拨着河水的胸膛,每一圈漾开的涟漪都是生命重新写下的诗行。河岸之上,守护赤水河的人们正如两岸葱郁的林木,他们的身影扎根成一道坚固的绿色防线。这条长江之源奔腾流淌的生命脉搏,因此越发鲜活有力,将清澈透亮的希望,持续送往远方的沧海与人间。
河流蜿蜒流过竹影婆娑的村庄,也抚过新砌的砖墙。河岸旁的吊脚楼静静地矗立着,斑驳的门楣如同河面泛起的岁月褶皱。而鱼群恰在此时悄然游弋,如同河流的血脉,以千般姿态诉说着赤水河的秘密:它不仅抚育生灵,也承载着岸边人们保护生态的记忆。
赤水河以乌蒙山为基座,以碧波为墨、青山作笺,为万里长江和美丽中国写下最简洁的绿色启示录——唯有以敬畏之心守护,生命终将以最蓬勃的姿态归来。
后记:青石爬鮡,这一微小而坚韧的生命,它的每一次跃动,都仿佛在诉说着生存的不易与顽强。这不仅是一场鱼类的生存挑战,还是对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深刻叩问——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付诸行动。青石爬鮡的存续,宛如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我们对待自然的态度以及所作出的选择。
记者:陈允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