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6 17:43 来源:昭通新闻网



乌蒙山深处的盐津县豆沙镇万古村,青山叠翠、溪水潺潺,一个年轻的身影在此穿梭不息。他用脚步丈量每一寸土地,用实干回应每一份期待,将青春的印记深深镌刻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他,就是出生于1996年的云南省商务厅选调生、万古村党总支书记助理李润南。从北大校园到山间村落,他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赤诚,在乡土大地上书写着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2023年,李润南从北京大学毕业。2024年。怀揣着扎根基层的信念,他主动请缨,奔赴位于乌蒙山深处的盐津县豆沙镇万古村,开启了扎根乡土的历练之旅。初到岗位,一场突如其来的山体滑坡成为他驻村的“第一课”。险情当前,他毫不退缩,与当地党员干部并肩作战,连夜组织群众转移、逐户排查安全隐患,连续奋战10余小时,用行动践行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2024年6月刚到万古村时,就遇上了严峻的汛情。”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李润南仍记忆犹新,“看到身边的基层党员干部闻汛而动、冲锋在前,他们的身影就是乌蒙山区最坚固的‘防线’,那一刻,我真正懂了基层干部的责任与坚守。”
这场汛情,亦是他从“学生”到“基层干部”的蜕变起点。此后,他跟着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走村入户,学方言、察民情、住农家,一点点褪去“书生气”,沾染上“泥土香”。走访中,脱贫攻坚带来的巨大变迁让他深受触动:通村公路蜿蜒至山外,安全饮水流进家家户户,危旧房屋变成明亮新居。如今,接过乡村振兴的接力棒,他深知,这既是荣耀,更是沉甸甸的使命。
“毕业后能投身乡村振兴这一伟大事业,是我一生的荣幸与宝贵财富。”李润南感慨道,“我愈发明白‘接力奋斗’的意义,今天的成绩是前人一茬接一茬干出来的。我愿做一颗‘螺丝钉’,在这片土地上守好前人奋斗的成果,续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万古村山清水秀,竹笋、蜂蜜等农特产品品质优良,却因地处深山而“藏在深闺无人识”。看着群众守着“金疙瘩”却难以增收,李润南急在心里。他主动牵头,联合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谋思路、找对策,探索出“山货出山”的新路径:盘活闲置旧鸡舍改建为菌菇培育大棚,争取项目资金建成食用菌加工厂,并将其命名为“同兴”,寓意“同心聚力、振兴乡村、共同富裕”。
“在家门口务工,一天能挣100元,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太方便了!”村民林飞的脸上满是喜悦。如今,万古村的食用菌产业已形成“原材料培育——菌包制作——菌菇种植——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带动周边200户村民就业,成为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新引擎”。
“2023年,在云南省商务厅的牵线下,我们争取到昆明旭日丰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捐赠的2.6万个菌包进行试种。盐津湿润的气候很适合菌类生长,试种大获成功。”万古村党总支书记代秋季介绍,“2024年,我们又争取到镇里的循环农业项目,通过采购设备、自主研发技术,终于建成了自己的生产线,让产业真正扎下了根。”
在村里孩子们的眼中,李润南是带来温暖的“村委会哥哥”——他耐心辅导作业,组织趣味活动,用陪伴点亮孩子们的童年。他深知,乡村振兴,教育是基础,人才是关键。为改善儿童成长环境,他多方协调资金,升级改造万古村妇女儿童活动中心,添置图书、多媒体设备和文体器材;借助沪滇协作平台,联动上海复旦大学开设“云课堂”公益项目,为山里的孩子打开了一扇望向更广阔世界的“窗”。
李润南的故事,不是个例,而是无数青年扎根基层的生动缩影。在万古村,一支朝气蓬勃的驻村工作队与他并肩前行;在盐津县,越来越多像他一样的年轻干部奔赴乡村。他们以青春为笔,以乡土为纸,用一个个坚实的脚印书写着乡村振兴的青春答卷。
通讯员:张拯平 艾欣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