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5-08-15 15:1880年前,当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被逐出中华大地,中华民族以3500万同胞的牺牲赢得了近代以来第一次抗击外敌入侵的完全胜利。在这场关乎民族存续的壮阔史诗中,地处西南腹地的昭通以“锁钥南滇”的战略地位、“匹夫有责”的赤子之心,成为抗战大后方的重要支点。今日回望,这片土地上的烽火记忆不仅是民族精神的鲜活注脚,还是指引昭通在新时代砥砺前行的精神罗盘。
一、山河为证:西南腹地的抗战奉献
昭通,这座位于云、贵、川三省交界处的城市,在抗战烽火中被赋予了特殊的历史使命。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东部沿海港口相继沦陷,滇缅公路和中印公路成为中国获取国际援助的“生命线”,而昭通则成为两条运输线路的重要枢纽。修建滇缅公路昭通段时,数万名各族群众自带干粮和钢钎、锄头,在乌蒙山脉间劈山凿石。当时的《云南日报》记载:“昭通民工昼夜赶工,严寒不辍,悬崖处系绳作业,坠崖伤亡者日有所闻,然无人退缩。”这条全长1146公里的公路,平均每公里就有一位筑路者献出生命,其中昭通籍民工占比近30%。
作为抗战大后方的重要物资基地,昭通的贡献镌刻在抗战的每一个细节中。1941年,国民政府发起“一县一机”募捐运动(每县捐献一架战斗机),昭通仅用3个月就完成了募捐任务,其中彝良县苗族同胞将银饰熔铸成银锭捐献,盐津县盐商们集体捐出半年利润。在粮食征集方面,1940年至1945年,昭通累计向前线输送粮食80万吨,占云南省征粮总量的15%,而当时昭通的人口仅占全省的8%。
这片热土还孕育了一位享誉全国的抗日名将——罗炳辉。这位出身于彝良贫困家庭的将军,早年加入红军,抗战爆发后任新四军第二师师长,在江淮地区创造了“梅花战术”“麻雀战”等游击战术,率部对日作战200余次,收复失地1.8万平方公里。1946年,罗炳辉病逝,陈毅元帅为其题词“戎马三十载,将军滇之雄”。他的故乡彝良至今仍保留着“将军街”,其军事思想更是被写入军事院校教材。
二、精神不灭:从烽火岁月到振兴征程
历史的硝烟终会散去,但熔铸于苦难中的精神却永远鲜活。在昭通,抗战精神从未被束之高阁,而是化作了改变命运的力量,融入了发展的基因。
这种精神首先体现为“战天斗地”的奋斗意志。抗战时期,昭通人民节衣缩食支援前线,靠的就是不服输的韧劲。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这种精神转化为“向贫困宣战”的实践:在昭阳区,群众用钢钎凿出了全长120公里的“团结渠”,解决了10万亩耕地的灌溉问题;在巧家县,村民在金沙江畔的陡坡上开垦出层层梯田,创造了“石缝中种出粮食”的奇迹。进入新时代,昭通攻克了深度贫困堡垒,99.2万贫困人口脱贫,其中搬迁安置群众达35.4万人。这一系列壮举的背后,正是抗战时期“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精神延续。
昔日“修路救国”的豪情壮志,如今已升级为“交通强市”的发展战略。抗战时期,昭通人民以血肉之躯筑就救国通道;如今,昭通正以“交通先行”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世界第一高桥——北盘江大桥横跨黔滇,将昭通到贵阳的车程缩短了3小时;内昆铁路与正在建设中的渝昆高铁,正将昭通深度融入全国高铁网络。从“抗战生命线”到“发展大动脉”,变化的是交通条件,不变的是昭通人民“打通阻碍、连接世界”的不懈追求。
更令人动容的是,昭通人将家国情怀转化为反哺家乡的实际行动。抗战时期,许多外出参军的昭通儿女在战后毅然选择回乡建设;今天,无数昭通籍企业家、务工人员带着技术和资金回归。在昭阳工业园区,从广东返乡的企业家王启宏创办的电子厂已为800余名乡亲提供就业岗位;在威信县,“90后”青年李娟把电商直播间开到苗寨,帮助村民销售1000余吨特色农产品。这种“走出去”又“返回来”的良性循环,正是对“爱国爱乡”精神的当代诠释。
三、继往开来:让历史之光照亮前路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不是要沉溺于过去的苦难记忆,而是要从历史中提取精神密码,为当下的发展注入动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昭通正处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期,更需要从抗战精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要传承“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把个人奋斗融入时代洪流。抗战时期,昭通儿女用捐粮、参军等方式诠释家国大义;今天,这种担当可以是科学家在实验室里的潜心钻研,可以是教师在讲台上的诲人不倦,也可以是农民在田间地头的辛勤耕耘。这种将个人理想与国家需要相结合的追求,正是抗战精神的当代写照。
要弘扬“不畏艰难、越战越勇”的斗志,在攻坚克难中开拓新局。抗战时期,昭通人民在崇山峻岭中修建公路、在物资匮乏中支援前线,靠的就是不服输的劲头。当前,昭通正处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培育绿色产业、保护生态环境的关键阶段,更需要这种精神。比如在发展苹果产业中,昭通人民突破地理局限,培育出“昭阳红”品牌,实现种植面积80万亩,年产值超50亿元,成功让高原苹果走向全国。这种化挑战为机遇的发展智慧,正是对抗战精神的生动传承。
要弘扬“团结一心、共克时艰”的传统,凝聚发展的磅礴力量。抗战胜利的历史经验昭示我们:民族团结是战胜一切困难的基石。新时代昭通的发展同样需要凝聚各方力量。要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各民族在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中互帮互助;要优化营商环境,吸引在外人才回乡创业;要汇聚政府、企业、社会各界力量,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发展合力。
要秉持“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理念,在历史启示中走好新路。昭通作为抗战大后方,深知和平的珍贵。今天的昭通,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世界:通过中欧班列把苹果、天麻销往欧洲;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展合作;举办乌蒙山片区发展论坛,邀请国内外专家为昭通发展建言献策。这种在和平发展中追求共赢的理念,正是对历史最好的纪念。
80年前,昭通儿女用热血和忠诚为民族解放写下壮丽篇章;80年后,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正用奋斗和创新书写新时代的答卷。从滇缅公路上的筑路身影,到北盘江大桥上的车流不息;从“献金运动”的赤诚,到乡村振兴的热潮;从罗炳辉将军的战旗,到新时代建设者的汗水,昭通的抗战记忆从未褪色,已然化作前行的号角。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我们要铭记长眠于乌蒙大地的忠魂,传承烽火中的革命精神,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在推动昭通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续写新篇章,让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作者:张广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