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古城融媒
2025-08-14 10:32随着雨季来临,云南各地山林间的野生菌进入生长旺季,新鲜肥美的野生菌陆续走上市民餐桌。但每年此时也是野生菌中毒事故的高发期,有关部门特别提醒公众,食用野生菌需绷紧安全弦,掌握科学食用方法,谨防中毒。
野生菌种类繁杂,有毒与无毒品种外形常高度相似,即便经验丰富的采摘者也可能“看走眼”。专家指出,公众应坚决做到“四不”原则:不随意采摘自己不认识的野生菌,不售卖来源不明的野生菌,不购买颜色鲜艳、形态奇特的野生菌,不食用霉变、破损或气味异常的野生菌。尤其是伞盖带斑点鳞片、菌柄有菌环菌托的菌类,往往毒性较强,误食后后果严重。
在烹饪加工环节,务必遵循“彻底加热”原则。野生菌必须炒熟煮透,严禁凉拌、生食等简易加工方式。建议烹饪前先将野生菌在沸水中煮制10分钟以上,通过高温破坏可能存在的天然毒素;烹饪过程中避免多种野生菌混合下锅,减少中毒后毒素鉴别难度。
食用野生菌后需密切关注身体反应,牢记中毒急救“两步走”:若出现头昏、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视力模糊、产生幻觉等疑似中毒症状,应立即停止食用并拨打120急救电话,或尽快前往最近的医院就诊,切勿拖延病情;就诊时务必携带剩余的野生菌样品,以便医生快速判断中毒类型,开展针对性治疗。
目前,市场监管部门已加大对野生菌市场的巡查力度,重点排查来源不明、品种可疑的野生菌,严厉打击非法售卖有毒野生菌行为。在此提醒广大市民,享受野生菌美味的同时,务必将安全放在首位,共同筑牢雨季饮食安全防线。
来源:古城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