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农民日报刊发:大关县中药材长成“致富草” 乡村振兴添活力

 2025-08-06 09:39  来源:农民日报

“对我家来说,基本就算吃这碗饭了。种好、管好的话,一亩地至少有10万块钱收入。”云南省大关县木杆镇漂坝村村民顾强辉站在自家重楼地里,望着郁郁葱葱的植株,语气里满是笃定。

顾强辉口中的“这碗饭”,正是当地村民赖以增收的中药材种植。漂坝村花石溪村民小组共有20多户村民,目前已有10多户投身其中。重楼、竹节参和毛慈菇是他们种植的主要品种。据村民顾大伍介绍,村里种植的重楼和竹节参,由当地野生植株的种子培育而来,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条件,又能保证了药材品质。

中药材种植的高收益并非个例。花石溪村民小组的村民深知中药材种植的“长远价值”,种植热情高涨。正如村民杨秀红所说:“中药材是长远产业,不可能哪天就没有人用了,始终有需求。我们村民小组的荒山少之又少,竹子、黄柏很难形成规模,种中药材更合适。我想带动整个村民小组的人一起种。”当然,他们也渴望得到更多的技术和资金支持。

村民种的竹节参

在大关县木杆镇,许多村落都因中药材种植焕发生机。

甘顶村90后村民刘飞的故事颇具代表性。他曾是小包工头,行情好时一年能挣20多万元,但随着行情遇冷,在外挣钱越来越难。四年前,他毅然返乡创业,开启了中药材种植之旅。现在,他的种植基地已小有规模:种植了10多亩黄柏、10来亩竹节参和毛慈菇。

刘飞指着竹节参向介绍:“这个叫竹节参,我们云南昭通大关这边也叫竹三七,可以卖种子、卖苗,还可卖根,根的生长周期较长,但价格很诱人,市场价400多元一公斤。”

谈及种植感受,刘飞坦言:“我从事中药材种植已经有4个年头了,整体效果不错,要是种得好,一亩地的收益大概有十来万元,我感觉比打工要强。”

而在木杆镇,中药材带来的改变不止于种植环节。生产加工环节同样为村民带来实惠,让大家既能在家门口就业拿工资,又能照顾家庭。

向阳村村民魏传燕介绍了自己的家庭情况,语气里带着生活的沉重却又透着一股韧劲:“我老公身患肺气肿,干不了重活;家里还有两个孩子在上学,小的还贫血;婆婆近年又得了重病,每个月的治疗费就上千元;一家子的担子都压在我身上。”

生活的重压没有让她倒下,家门口的中药材和竹笋加工企业成了她的“救命稻草”。“现在我在黄柏皮加工厂和竹笋厂打工补贴家用,既能挣钱又能照顾家里,不用像以前那样愁着出门打工、顾不上老小。”魏传燕说道。

黄柏筛选、打包、 装袋

在大关县顾氏向洋种植专业合作社,像魏传燕这样来打临时工的村民还有很多。人均每天能挣100多元工资,业务熟练、能吃苦耐劳的,每天能挣200多元。7月7日这天,魏传燕就挣了292元;7月3日至7月25日期间,她仅用18天就在家门口挣了4729元,加上其他收入,生活有了实在的盼头。

大关县顾氏向洋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顾大卫透露:“从建厂以来,每年长期用工10来人,人均月工资6000元;季节性用工70来人,2024年工资发放70多万元。今年产量不算好,工资预计40万元。”

村民刘红梅也是受益者之一。她笑着说:“我长期在顾大卫的加工厂做零工,2024做了一年,挣了2万多块钱。今天他又喊我来做零工,200块钱一天,我就又来了。离家近,早去晚回,一个月能挣6000块钱,挺好的,所以我继续来帮他。”

据悉,在木杆镇,从事中药材种植加工的专业合作社约有8家,每年用工300余人。

近年来,大关县委、县政府提出:“加快‘100万亩筇竹+50万亩黄柏’生态混交林建设,大力发展黄柏、天麻、当归、党参等中药材,把靖安镇打造成乌蒙山片区中药材集散地,打响大关‘云药之乡’品牌,把中药材产业打造成大关又一富民兴乡产业。”


来源:农民日报

值班编审:马燕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童博谣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值班编审:马燕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童博谣
标签 >> 大关 外媒看昭通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