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昭通古城焕新记㉒丨一户一故事 一砖一春秋

 2025-08-04 17:58  来源:昭通新闻网

作为南方丝绸之路上的商贸重镇,昭通古城自清雍正年间就奠定了其街巷肌理。目前,这座0.54平方公里的古城核心区内,矗立着33处文物保护单位、58处历史建筑。然而历经岁月更迭,部分古建筑年久失修,文脉传承面临挑战。

转折发生在2023年,昭通古城保护修缮工程启动,总投资20.8亿元,确立“3年创省级历史文化名城、5年创国家级”目标,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方针,工程采取“一院一策”保护方案,力求在恢复历史风貌的同时延续市井生活气息。

仲夏的朝阳斜照在昭通古城文渊路的青石板上,78岁的丁孝凤老人拄着拐杖,轻抚着街边斑驳的砖墙。每一道痕迹都藏着故事。她指着一处模糊的刻痕回忆道:“这是当年街坊孩子们玩耍时刻下的。”

漫步今日古城,广东会馆的鎏金彩绘重现光彩,迟家大院的精美雕花焕然新生。而像丁孝凤这样世代居住于此的老居民,更是这场文化复兴最生动的见证者。

在一座古朴的四合院前,丁婆婆带着几分郑重介绍起院内的居住者——李效培。熟悉地方史的人都知晓,李效培正是龙云的启蒙恩师。抬眼望去,门楣上“熏风南来”四个苍劲大字依稀可辨。这源自《诗经》的典故,寓意着温暖的南风拂过,能涤荡烦忧、慰藉人心。对于这样的古宅,修旧如旧的保护理念展露无遗,整座院落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原貌,既弥漫着岁月的沉淀,又流淌着名人辈出的才气,让每一位到访者都深切感受到古城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生生不息的活力。

对于世代居住于此的市民而言,这种改变真切可感。退伍军人张洪顺夫妇在杨家牌坊住了四十余年。1979年,退伍军人张洪顺携老伴孔令芳来到原昭通电影院上班,单位把杨家牌坊12-2号那间小屋分给他们。老两口守着这间屋子,看够了古城墙根下的日升月落。孔奶奶侍弄着电磁炉上的饭锅,时不时揭开锅盖看看饭菜熟没熟:“1979年刚来时哪敢想,路哪有现在这么好,房子哪有现在这么多,现在的这些文物建筑保护和改造真是让我想起了我们小时候,在那些老房子老街道里面跑来跑去、无忧无虑的时候。”​​

这种踏踏实实的修缮保护,让住在古城里的居民打心眼儿里认同。张爷爷边笑边将之前的趣事缓缓道来:“就说文庙吧,以前哪敢下雨天去?一脚踏下去全是稀泥汤子,能没过脚踝。有回接儿子放学,刚进院门就‘啪叽’摔了个屁股墩儿,现在想起来还疼。” 他直起身子跺了跺脚下的青石板,“你瞅瞅现在,平平整整的,下雨天走快了也不打滑,关键的是现在的文庙古朴、大气,这样的文庙让我们的子子孙孙都能享受到,都能传下去!”​

如今,改造后的昭通古城已经初显成效。正值避暑时节,络绎不绝的游客涌入这座修缮后的古城。藏在老街老巷间的特色餐饮门店食客络绎不绝,充满人文风情的民宿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入住。相信在政府和居民的共同努力下,昭通古城将在保留历史韵味的同时,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滇东北文旅名城的一颗璀璨明珠。


记者:莫娟 实习生 谭琦 文/图

一审:陈忠华  一校:莫 娟  二审:聂学虎
二校:胡远松  三审:陈允琪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一审:陈忠华  一校:莫 娟  二审:聂学虎
二校:胡远松  三审:陈允琪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