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5-08-04 18:00昭通古城保护修缮不仅改变了城市面貌,更改变了在这里生活和工作的人。
清晨,63岁的黄庆芳推开陡街88号的老木门,迎着朝阳将编织精美的藤椅搬到店门口。她从婆婆手里接手这个店铺也已经40多年了,算起来她家的店也算得上百年老店了。在她身后,青石板铺就的街道蜿蜒伸展,两旁的古朴店铺鳞次栉比,悬挂着红灯笼和新潮的文创招牌,游人如织的脚步声与欢笑声交织成一片生机勃勃的乐章。
黄庆芳的藤椅店不再只是街坊邻里的日常去处,而是成了游客争相打卡的热点,她精心编织的藤椅从实用家具蜕变为文化符号,每一件都融入了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吸引着年轻人驻足询价。回想起接手店铺的早年,日子过得紧巴巴,只能靠简单的手艺“将就”糊口,如今却能在账本上添上丰厚的收入,从产品到服务都讲究起细节与品质,仿佛家门口的奇迹正悄然改变着整条街的命运。
“房屋改造期间对生意还是有一定的影响,暂停营业3个月,为了昭通古城的发展我们全力支持配合,现在客流翻了两番。”黄庆芳笑道。
“你看这7公分厚的石板路,踩上去坚实平稳,每一块都打磨得平整如镜,雨天不再积水,行人步履轻快。”在挑水巷经营照相馆的王玲,指着店门前光可鉴人的青石路面感慨。这位老住户,现在正打算把祖传的老宅改造成古风摄影基地——修缮后的雕花门窗将成为最抢手的拍摄背景。
杜国辉的西装定制店位于古城内的北正街,新旧照片记录着截然不同的街景:左边是30年前电线如蛛网般的破旧街巷,右边是如今灯笼高挂的历史文化街区。这位从业40年的老裁缝没想到,祖传的盘扣工艺突然成了网红元素,年轻顾客们专门来订制融合民族纹样的“新中式”礼服。
这种蜕变在古城内并非个例。陕西会馆里茶香与琴韵交融,曾经的商帮议事厅变身传统文化体验馆;陡街上的酱菜铺开发出便携装伴手礼,销售额同比增300%;毛货街巷子口的烧洋芋摊摊主乐呵呵地翻炒着金黄土豆,香气四溢的摊位前排起长队。摊主边忙活边感慨:“过去只卖0.5元一个,现在游客们抢着尝鲜,还配上秘制的昭通酱,收入翻了好几倍!”
昭通朱提古邑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工程部副经理李义念用一组数据勾勒出民生改善的轮廓:新建4个智能停车场,目前建成南部停车场可提供停车位172个,7000平方米人防工程作为配套设施既解决停车难又强化防灾能力;地下管网改造、危房结构加固……更让居民们欣慰的是,新铺设的智能停车场不仅缓解了“一位难求”的窘境,还能引导游客和居民轻松泊车,大幅提升了街区的可进入性。
在内江游客钟慧的手机相册里,2019年与2025年的昭通古城对比鲜明:以前店铺关门早,现在夜景灯光美得像穿越剧。更让她惊喜的是,古城里让游客体验的项目特别多。比如,庭院剧《壹根扁担》,还是陕西会馆的传统文化体验,让这座沉睡的老城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两侧修缮一新的古建筑飞檐翘角,三五成群的游客正举着手机拍摄街景。
“路宽了、游客多了、房子升值了……
【记者手记】
在跟踪报道昭通古城保护修缮的一个月时间里,最打动我的不是焕然一新的街景,而是居民眼中重燃的光彩。当黄庆芳老人说着,政府想着让我们这些老住户更好地生活时,当年轻创客指着改造后的店铺说,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时。我真切体会到:最好的城市更新,永远是人民满意度的更新。这张用文脉传承与民生改善共同绘就的“昭通答卷”,或许正是古城复兴的典范样本。
记者:莫娟 姜跃武 马娟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