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5-07-30 09:03南宋诗人刘子翚曾以生花妙笔礼赞花椒:“欣忻笑口向西风,喷出元珠颗颗同……”千年流转,诗中描绘的那份饱满与芬芳,在云贵高原东北角的昭通大地找到了最鲜活的注脚。这里的花椒不仅承载着悠久的栽培历史,更在新时代谱写着产业富民的华章——
2024年,昭通花椒产值突破150亿元,覆盖6县(区)60余万群众。这颗曾隐匿于山野的“元珠”,如何蜕变为驱动一方振兴的“致富宝”?其背后蕴藏着怎样的产业密码?
千年椒香,厚植产业根基
昭通的花椒故事,是一部从莽莽群山走向广阔天地的史诗。在牛栏江、关河和金沙江南岸的崇山峻岭间,野生“狗屎椒”的顽强生长,默默诉说着这里作为花椒原产地的古老身份。早在千年前,智慧的昭通先民便开始了青花椒的驯化栽培。
明清时期,鲁甸牛栏江畔一年一度的“花椒会”,已是声名远播的商贸盛事。陕川渝客商沿着险峻的五尺道纷至沓来,将昭通青花椒带出滇境,使之成为川菜不可或缺的灵魂调料,“调味品之王”的美誉自此响彻天府,远播神州。1920年,以梭山青花椒为代表的鲁甸青花椒,参加云南省物产品评试会获得二等奖,为昭通花椒的优良品质提供了历史背书。
历史的积淀,为昭通花椒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卓越的品质基因。其“麻味纯正、清香四溢”的独特风味,得益于昭通得天独厚的地理禀赋:金沙江、牛栏江、洛泽河等干热河谷流域,海拔400米至1800米的向阳坡地,充足的光照、较大的昼夜温差和独特的水土条件,共同造就了昭通青花椒颗粒饱满、油分充足、香气浓郁、麻感醇厚的上乘品质。
高位擘画,点燃产业引擎
昭通花椒产业的真正腾飞,始于一个历史性的时刻。2015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鲁甸地震灾区视察时,指出了“小小花椒树,致富大产业”的发展方向。这一指示如春雷激荡,为昭通花椒产业发展注入了磅礴动力。
昭通市委、市政府闻令而动,将总书记的殷切嘱托转化为推动产业升级的强大引擎。花椒产业被纳入全市重点打造的“六个百亿元”高原特色产业版图,上升为助力山区群众脱贫致富、支撑乡村振兴的支柱型产业。一场围绕花椒产业的系统性变革由此拉开帷幕:
组织化驱动,凝聚发展合力——
创新构建“党组织+合作社+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五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党组织发挥核心引领作用,统筹协调资源;合作社组织农户实现生产标准化;龙头企业专注市场开拓与精深加工;基地提供示范样板;农户通过土地入股、劳务参与、订单种植等方式紧密嵌入产业链。这种高度的组织化,彻底改变了以往农户单打独斗、产销脱节的局面,凝聚起产业发展的磅礴合力。彝良县通过提升农户组织化程度,强力推动全县50万亩花椒基地的标准化建设,投产率高达95%,规模效应日益凸显。
科技赋能,提质增效显著——
深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昭通组建了产学研一体的昭通青花椒产业研究院,联合省内外科研院所开展技术攻关。针对传统花椒树“高大难采”的痛点,成功研发并推广“青花椒换枝结椒”、“高枝换头”等矮化丰产技术,显著降低采摘难度和成本,提升产量与品质。在巧家县大寨镇海口社区猫猫箐,昔日的“高大难采”已变为“触手可及”。村民张登国一边娴熟地修剪新芽,一边欣喜地展望:“剪掉新芽,花椒才饱满。今年风调雨顺,收成肯定好!”技术的革新让椒树变矮了,乡亲们的收入却实实在在地增高了。全市建立了完善的市、县、乡、农户四级科技服务体系,每年开展大量技术培训,持续实施花椒提质增效工程(每年5万亩以上),并制定了8项地方标准,认定了“永青”“巧青”等11个良种。彝良县角奎街道拖脚村通过低效椒林改造,单株产量跃升至13.5公斤,亩产值达0.8万元,科技的力量令人惊叹。
品牌引领,提升市场价值——
品质是根基,品牌则是通行证。昭通全力打造区域公用品牌与企业自主品牌矩阵。“鲁甸青花椒”“溪洛渡花椒”成功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牛栏江”“椒原堂”“梭山”“三川半”等一批知名品牌脱颖而出,其中“三川半”“牛栏江”荣获云南省著名商标。鲁甸、永善青花椒在第十四届中国农交会、第十届昆明泛亚农博会上斩获金奖、银奖,“调味品之王”的金字招牌愈发闪亮。这些品牌不仅承载着昭通花椒的卓越品质,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了溢价空间,显著提升了产业效益。
链条延伸,激活倍增潜能——
突破初级农产品销售的局限,向精深加工要效益,是昭通花椒产业升级的关键密码。以鲁甸花椒生物科技产业园和融兴·昭通特色产品(花椒)市场为核心,着力构建全国一流的青花椒精深加工科技示范园和商贸集散中心。本地企业积极研发,推出花椒油、花椒火锅底料、花椒调味料等食品,并大胆跨界,开发出花椒洗发水、花椒足浴包等日化、保健产品,甚至利用花椒树枝干制作精美树雕工艺品,形成了调味品、日用品、保健品、工艺品4大系列25个主打产品。鲁甸兰跃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是产业链延伸的佼佼者。该公司采用“农户+基地+合作社+企业”模式,建立核心花椒基地,并承诺以高于市场价2元/斤的价格收购椒农产品,直接惠及9000多户农户。其主营的花椒火锅底料、酱料、鲜味料等“兰跃”系列产品,凭借绿色健康优势,线上线下齐发力,合作渠道商超万家,2024年产值突破2000万元,产品远销全国多地。
绿富同兴,书写振兴答卷
昭通发展花椒产业,不仅着眼于经济效益,更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智慧和民生情怀。金沙江、牛栏江等干热河谷区域,生态本底脆弱敏感,曾是“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困境之地。昭通市委、市政府深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花椒产业作为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与解决民生问题的结合点。
相继出台《关于做优做强花椒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的意见》《加快花椒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等政策,整合退耕还林、低效林改造、涉农扶贫、东西协作、金融信贷等多方资金,高位推动花椒产业向组织化、规范化、设施化、有机化阔步迈进。在缺乏传统优势产业项目的区域,花椒树成为了涵养水土、绿化荒山的生态卫士。漫山遍野的花椒林,有效增加了国土植被覆盖,改善了区域小气候,让昔日的生态敏感脆弱区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在这里实现了和谐共振。
产业兴,则乡村兴;百姓富,则根基固。昭通花椒产业的蓬勃发展,为山区群众铺就了一条稳定持续的增收致富路。
规模效应凸显——目前全市花椒基地稳定在160万亩(投产145万亩),覆盖6个县(区)37个乡镇,惠及16万户60余万群众,成为全省当之无愧的花椒产业第一大市。
经济效益跃升——2024年,全市干花椒产量达8.13万吨,总产值突破150亿元大关,较2023年增产1.13万吨,增值超50亿元。这150亿元,如涓涓细流汇入千家万户,成为乡村振兴最坚实的物质基础。云南砚池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作为西南最大的青花椒交易集散中心,年交易额已达35亿元,并正携手外地企业打造年交易加工产值超百亿的产业新地标。
经营主体壮大——全市现有花椒加工企业7家(含省级龙头企业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54家,规模化、专业化的经营主体队伍不断壮大,鲁甸县更于2020年成功入选云南省“一县一业”(花椒)特色县。
从南宋诗人的吟咏到习近平总书记的赞誉,从山野间的野生“狗屎椒”到产值超150亿元的“致富宝”,昭通花椒的千年蝶变,其产业密码清晰可辨:是大自然赐予的独特风土,是穿越时空的厚重积淀,更是昭通人民在新时代以组织化凝聚合力、以科技驱动创新、以品牌赢得市场、以链条激活潜能、以绿富同兴践行使命的生动实践。
当彝良的山间椒香弥漫、巧家的矮化新树挂满果实、鲁甸的加工流水线日夜不息,当“牛栏江”“椒原堂”的商标走向全国乃至海外,当60万群众因椒而富、因椒而安——昭通花椒的故事,已然超越了一株植物的经济价值,成为长江上游生态敏感区破解发展难题、实现绿色崛起的典范样本。这颗“元珠”散发的,是千年传承的馥郁芬芳,更是照亮共富未来的产业之光。
记者:唐龙泉飞/文 昭通市融媒体中心图视库/图